高萍
摘 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虽虚而无形,但确是企业重要的软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构建深受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现代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13-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世界先进管理理念接轨,已成为企业家需要共同探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经济行为,它是融合了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的意识与行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虽虚而无形,但确是企业重要的软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构建深受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谈到企业文化,有人就认为这是舶来品,中国从来就没有企业文化。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诚然,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外来企业文化的影响,但它最初还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道思想。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说:“企业文化是由很多东西组合而成——传统、神话、仪式、习俗、习惯、英雄、价值等。因此,每个民族文化都要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自己的浓重的民族特色而有别于其他企业文化”[1]。我们不但要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也要积极探索和剖析我国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人,勿施于人”[2],应用在管理上就是要关爱人,理解人,团结人。孔子说的“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主张“义之与比”,指的就是一切要按道义行事,从管理角度理解就是要讲原则和标准。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对生产经营者来说就是要“取之有道“不发不义之财”。孔子讲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而有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以及孔子说的“智”即“知人”。“智者不惑”、“不知言无以立人也”。主张“言必信,信必果”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些儒家思想的精华,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亿万民众心中,为许多成功企业家所推崇,给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2.“中庸之道”成为企业管理的最佳方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的本质特征。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时”在“中庸”思维方法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强调“合时宜”,“适中”,既无过,也无不及,用于管理就是讲要管得合理。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认为“中庸”思维方法是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为贵”的思想,对我国管理文化形成影响极大。“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调和与协调。法国管理学家古里认为“协调”就是“管理”。美国管理学家扎茨认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儒家思想很早就认识到了“协调”的重要作用,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协调各种矛盾,达到最佳和谐状态。“和为贵”可以理解为化解人际的紧张与冲突,促进企业的稳定。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就是矛盾化解,冲突缓和,彼此理解,同心同德,合作共事。“和为贵”也是企业“双赢”之策。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国外企业一直认为“商场就是战场”。他们热衷研究的竞争战略是如何扩大市场,独创名牌,消灭对手,套住顾客和用户。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企業与供应商,企业与其他相关群体(包括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竞争进入了利益共享的合作竞争时代。“双赢”理念其实就是“和为贵”思想。“和为贵”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3.“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极为重视人的价值,孟子是“人治”的代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是把“人”视为企业的核心和宝贵的资源,管理者以人为本,重视人,体恤人,信任人,将企业文化建立在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标准的基础上,从尊重员工人格和权利出发,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人才,推行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让企业成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归宿地。
4.现代企业管理倡导的“团队”意识与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应该基于群体的发展。强调个体的行为不能危及集体的生存和发展,个体应服从集体。孔子曰:“已欲立而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一理念与现代企业文化提倡的“团队精神”是一致的。孟子发展了孔子“人者爱人”的思想,提出要把“仁”心“推已及人”,就是倡导“团队”思想。企业全体人员只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树立集体主义思想才能取得成功。儒家的整体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家,平天下”,就是说要想把天下治好,就得使国家、家庭与每个人联系起来,人人从自我做起。孔子提倡“君子不器”,褒奖那些不以个人职能谋求社会职位为目的人,认为没有舍己为人大理想的人非君子也,从而造就了无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华志士。儒家的开拓进取思想,不仅引领了中国成功企业走过艰苦创业之路,而且对企业精神影响极广。
二、道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是一种自然哲学,强调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其主要内涵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思想可视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基因之—。以“道”为核心,讲求阴阳互补,注重中和均衡,尊重义利关系,强调进德修业,《道德经》中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对指导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和启迪。
1.相反相成,物极必反。道家认为“反者道之动”[4],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中“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就是告诫人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不要过头。一个人的欲望也要有一定限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从企业管理的实践来看:管理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引导人的行为规范;又可能扼杀人的积极性发挥。处理不当,物极必反!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企业一定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规定规范、工艺标准,但一定不能搞得过细过繁,而且必须与时俱进。对于企业建立的管理制度、规定、标准,既要严格执行,又要动之情,晓之以理,在允许范围内给员工留下一定的空间,否则就可能引起逆反,或者阻碍企业创新发展。
2.无为而治,有所作为。“无为而治”是道家文化的经典,老子认为人世间的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而以“无”为基础。老子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说不要做违背基本规律的事,应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有所作为。作为企业来说,在进行战略规划前,必须对自身条件进行分析,对自身发展的基本阶段有着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急功近利,违背企业现实条件,做出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又不能谨小慎微,丧失的发展大好机遇。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肯定有曲折,一旦进入误区,就要重新定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取迅速的发展。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要“减少企业多余动作”,这样才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有所作为。
3.刚强坚韧,柔弱低调。道家文化中刚与柔,强与弱的辩证思想,如能运用在企业管理上必将受益匪浅。道家文化中很多地方强调要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道家认为仅凭儒家的“和”来进行治理不够,在施行“和”的治理方针同时,也要用霸道来加以规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以法治国。然而,他们又强调管理者要低调、平和、内向。或者说低调、克制、谦虚和执着,才是所谓领导之道,这种处世哲学令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所思考: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種胸襟。因为低调做人处事,就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与环境相适应,适者才更能生存。
4.善于决策,敢于放手。道家文化在运用“管”和“放”的辩证法上,也有他独到之见。他们认为领导者对于企业的重大问题必须善于当机立断,敢于决策,不为纷纭的议论所干扰;但领导者又要善于放手让下属自己去做,对于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领导者没有必要频频过问,要给属下有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华,以保持他们高涨的工作积极性。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意思就是说,领导者下达工作任务后,要善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而且要使人感到领导并不存在。又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企业的领导者,说话不一定太多太具体,让下属自己去理解和创造。这样,当属下把工作任务完成时,就会有一种“这是我自己干的”成就感。
5.以人为本,知人善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典型的民本思想。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这里,老子认为“水”具有润万物,却与其他事物不产生冲突的本性。如果我们把老子讲的水改为人,岂不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人问题上,老子认为前提是要知人,唯有知人,才能用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里强调了“知人”要在“自知者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人者智”。而要“自知”,又必须如老子所言:“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即有自知之明,无固执之弊;有自爱之心,无居功之傲。这样的人,才堪称伯乐。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领导者如果善于发现被用者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世上就不会有遭遗弃的废人。这些文化之精髓是每个企业家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综上所述,研究儒道思想之精髓,把现代西方管理理念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不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大卫·奥格威.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