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忠民 孔辉军 邓斌
(宁都县中医院 江西 宁都 342800)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的最终结局,随着透析技术和肾移植技术的发展,存活率大大提高。因此,探索延缓患者进入透析时间及肾脏替代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治疗该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来自2005年6月~2010年6月宁都县中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观察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一年、最长12年。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10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肾脏病学》[1]慢性肾功能衰竭标准。
2.1 对照组 予低蛋白、低磷饮食,控制血压,坚持病因治疗,处理并发症等对症治疗。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健脾益肾、泄浊行瘀中药治疗,自拟基本方:黄芪30~60g,党参15~30g,仙灵脾15g,菟丝子15g,当归15g,丹参20g,桃仁10g,益母草30g,生大黄10~15g,茯苓20g,泽泻10g,日1剂,水煎服。若恶心呕吐,加紫苏10g、黄连6g、法半夏10g;腰酸畏寒加巴戟天15g、补骨脂15g;腹胀、腹水加大腹皮30g、厚朴10g;水肿明显加猪苓20g、车前仁15g。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同时血肌酐下降30%或以上;有效:症状减轻,同时血肌酐下降20%或以上;无效:症状、血肌酐无改善;
3.2 经统计学处理,实验室指标均由本院检验科完成,采用χ2检验。
3.3 治疗结果 两组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色素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色素比较
3.4 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观察组60例,显效18例(占30%)、有效34例(占56.66%)、无效8例(占13.33%),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60例,显效10例(占16.66%)、有效30例(占50%)、无效20例(占33.33%),总有效率66.6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肾脏疾患晚期的严重综合征候群,因其发病的不同,病因病机也有差异,但总体来说,脾肾虚衰、湿浊瘀毒内蕴是其根本病机;感受外邪、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药毒伤肾是其诱发及加重因素。因此,本虚邪实贯穿于始终。笔者采用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疗效,并自拟基本方加减。方中黄芪益气健脾、利水消肿,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调节免疫、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高凝状态,纠正蛋白及脂质代谢异常、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党参益气健脾;仙灵脾、菟丝子补肾固本,增加免疫力,且减少蛋白尿;大黄通腑泄浊、推陈致新,具有降低尿素氮、抗凝、调节免疫等作用;当归、丹参、益母草、桃仁合用扶正而活血化瘀,改善肾脏循环,且丹参经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激活、降低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产生,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从而减轻肾脏病理损害,保护肾功能;茯苓、泽泻健脾泄浊。综合全方,具有健脾益肾、泄浊行瘀、调节免疫、调整血脂、抗凝血、控制全身性高血压和肾小球内高压力,减轻肾脏病理损害,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1]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