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本刊顾问,曾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等职,十八届中央委员,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主要著作有《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化对抗为对话》、《从心开始的脚步》等,论文《社会学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及其内在矛盾》曾获中国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乐以和其声”这个话题,出自我和民族音乐学家、潜心发掘和研究“纳西古乐”——宣科的一场对话。
一个民族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社会得到尊重,不仅在于有钱有势,还要有文化魅力。如何推进中华文化的回归与超越,使之为我们的民族持续地积蓄和迸发力量,来酿成文艺复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九个字大体就可以显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孜孜不倦的精神跋涉之轨迹。古人用礼崩乐坏形容乱世,其实,一切乱的根本原因是心乱,价值颠倒,人欲横流,它可能是社会变革和进步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不能不克服的障碍。如果说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之后又使人被神话、异化了的话,当今时代就呼唤着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来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和谐的人,必须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新世界。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中华文化可能就需要一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回归与超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概会伴随一个从礼崩乐坏到礼兴乐盛的过程。
用今天的话来说,“乐以和其声”,也可以是支撑人民精神充实、国家强盛的一种“软实力”。
旧话重提,是因为我们要推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是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时代,全民族精神的激动和荡漾。
旧话重提,是因为古今中外多少智者,都有过“乐以和其声”的同感。
西方的哲学家尼采就认为:“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而交响乐是音乐中的音乐,是音乐中神圣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远的、深厚的精神境界。”
今天,我们在用民族复兴中国梦来提振全民族精气神的同时,也需要“乐以和其声”。
其实,《礼记·乐记》还说过:“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是我们的先人对交响乐的描述和想象,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交响乐的认同和赞赏。作为世界经典高雅音乐——交响乐,不光属于西方,也属于中国,且早就属于中国。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应该“乐以和其声”,应该有交响乐来为她“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创造,必然创造出壮丽的史诗。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番理想和抱负,2012年,16个省市的近百位教授、将军、部长,在李岚清同志的倡导下,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乐团——“‘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交响乐团”。我被大家推举为乐团团长。2012年12月,我们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办了两场特殊的音乐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带来了特别的震撼。
这样大规模的聚集,当然难以长期持续,音乐会结束,乐团就解散了。但我们的理想和抱负不会散,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不会散。“聚是一团火,散时满天星。”2013年,以北京、天津等地的原“‘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交响乐团”团员为骨干,新增数名教授,又组建了“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我继续任团长。
我们这个乐团,当然是业余的。说是“业余”,因为我们大都只是年轻时练习过相关乐器,后来忙于自己的专业工作和事业。“‘三高爱乐之友”的聚集,使我们心中重新点燃了挚爱音乐、追求经典的“一团火”。因为“业余”,我们会更加执着,更加努力,认真排练,精益求精。在经典面前,只有优雅,没有业余。我们志在以生动的音乐示范和高尚的公益追求,推动高雅音乐走进校园,走入大众,向青年学子、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的声音:高雅音乐要在中国成为大众的艺术,成为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重要力量。乐以和其声,我们要为促进中华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回归与超越,推动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礼兴乐盛”尽一份心力。李岚清同志为我们题词勉励:“做普及优秀音乐的使者,为全面素质教育做贡献——题赠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
“聚是一团火,散时满天星”,我们虽然能量有限,仅如星光闪烁,但满天星光,也能感染周围,照亮世界。一年来,我们已去了好几所大学,与青年学生一起举办“音乐沙龙”,一起演奏音乐,畅谈人生、梦想、国家和民族大业。(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