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贵州改革自信

2014-08-28 18:53岳振
当代贵州 2014年1期
关键词:贵州改革开放改革

岳振

在省城贵阳,“畸形消费”是常常能听到的说法。一些贵州学者也注意到这种居民感受,并认为收入低、物价高这种现象,正是“开放滞后、竞争不足”所致。

关注贵州改革开放进程的人,或许知道这个故事:本世纪初,有一家大型零售超市准备进入贵阳,听到这个消息,不少个体工商户联名向有关部门“上书”,请求相关机构不要允许这家超市进入贵阳,认为这会冲击本地零售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对本土服务业发展不利。但最后,这家超市还是进入了贵阳市场,为市民带来了极大生活便利。

而今,这类故事已少有人提起。其实,小到一个城市,大到一个国家,改革与开放的过程都并非一帆风顺,大多会经历思想、观念上的磕磕碰碰。贵州过去30多年的发展史,显然也是道路曲折、不断接受考验的改革开放史;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阻力与困难也不会小,需要构筑起充分的改革自信。

发展是关键

思考出路的贵州人,留下许多敢为人先的思想解放、改革实践往事,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顶云经验”、“正安三百娘子军南下番禺”等基层民众为求“吃饱饭”的时代故事,也有毕节、安顺“两个试验区”的改革探索。后来,贵州有了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基层社会治理的“贵阳模式”、文化大发展的“多彩贵州”……

对贵州而言,改革开放必须有敢于和贫困落后“打硬仗”的不服输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很重,“虽然当时贵州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不是搞得最早的,但是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却是最快的。”贵州省委政研室原主任何仁仲撰文说。

历届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贵州经济、社会、文化逐步呈现崭新变化。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策略,长期落后的贵州,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崛起速度最快的发展滞后省,以一种历史新姿态进入中国经济视野,诠释着“后发赶超”的战略责任。

“十破十立”推进思想解放、“5个100工程”重点平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探索、实施教育“9+3”计划、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建设,以及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战略的实施等,为现阶段贵州中国梦的实现作了全面而坚实的铺垫。但受制于历史基础,贵州的发展羁绊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这也是在下一阶段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济学家吴敬琏提醒,贵州的发展如果仅靠大量资源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环境就会遭受破坏,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对贵州发展是个迫切问题。

这显然更是贵州各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走出一条有质量、有效率的发展之路,并守住生态底线,才算是真正践行了科学发展这个历史任务,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加快发展的需求与贫困落后的现实这个主要矛盾。

从凝聚共识的层面讲,“千条万条,发展是第一条”的理念,已在贵州干部群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省委书记赵克志说: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解决贵州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战略判断,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因此,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是贵州需要守住的另一条底线。

不少人认为,贵州要发展,要解决两个关键难题,一是资金供给不足;二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当前的情况是,在“引金入黔”战略及招商引资的带动下,贵州金融生态开始有了吸引力,投资有了后劲;而贵州即将迎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覆盖面逐渐扩大,基础设施将出现极大改观。

前不久,沪昆客运专线安顺段的一个桥梁施工现场,吸引了附近村子里的老年人结伴观看,中铁五局沪昆项目经理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过不了多久,从安顺坐高铁到贵阳,半个小时就到了,从贵阳到北京也就7个小时。高铁新速度与新气息,正在悄悄感染着生活在大山里的乡亲们。

对于经济底子薄、贫困程度深的贵州而言,基层百姓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与满意需求都还存在不小距离,全面小康任务更加繁重。虽然“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但以“高铁时代”为代表的“贵州速度”,促使贵州向全面小康迈进了一大步。

一路走来,中央对贵州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历史上有“三线建设”,新时期有西部大开发,特别是支持贵州发展的“国发2号文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黔中城市群”,等等,让贵州更深刻地融入全国发展的大盘子。

不珍惜机遇、“得过且过”地过穷日子,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发展局面。贵州在主动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支持工作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洽谈、合作上,政府、企业界共同发力,企业家对贵州商业环境的认同度逐日增强,大批优质项目接踵而来。

直面改革“阵痛”

尽管成就显著,但还需要清醒认识:“从总体上看,贵州发展仍然滞后,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滞后;贵州发展上的差距,最主要是改革开放上的差距。”2013年年底,贵州省委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贵州省情作出如此判断,这也指出了贵州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2012年、2013年都是贵州的“改革开放年”,改革的触角早已延伸至方方面面。而今,在“改什么、怎么改、为什么改”的问题上,贵州也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思路与布局。

在《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了“为什么改”:改革开放是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要实现同步小康、加快现代化建设目标,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明确了“改什么”:按照中央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要求,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这六个方面的制度改革。明确了“怎么改”:立足贵州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其他地方,贵州的改革难度显然会更大一些。有企业界人士直言,贵州要有承受全面深化改革的“阵痛”的思想准备。比如,发展过分依赖资源,产业结构单一,但化解产能过剩的举措必须要严格执行,这对贵州的短期冲击是巨大的;再有,贵州还没有培育起成熟的市场,劳动力等要素流失也比较严重。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贵州各界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也有许多公开讨论。从全省上下的讨论中,特别是在改革的重点与核心环节即经济建设领域,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针对性较强的建议。

第一,政府要切实负起改革责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强调,政府工作要“花心思、动脑筋研究改革问题,做到我要改革、真正改革、深层次改革。要落实改革责任。人人争做改革的当事人,不做改革的评论员;争做改革的促进派,不做改革的促退派”。

第二,继续“简政放权”,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职能转变要到位。比如行政审批事项,还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加强。

第三,尽快制定合理的负面清单,企业经营非禁即入。建立负面清单,是市场制度建设的一个大进步,对企业寻求市场空间有很大导向作用。

第四,准确定位市场载体的职能与方向。比如对贵州来讲非常重要的产业园区建设,特色要鲜明,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园区主体,经营人才要专业化,经营方式要集约化、现代化。在县域经济、新区建设等方面,都不能盲目冒进。

第五,强化市场监管。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非常需要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净化市场环境、维护竞争秩序上不能闲下来。

第六,强力反腐败。各项制度建设滞后,权力寻租空间就相对较大,必须高质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选人用人机制建设,对腐败行为保持高度警惕,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改革面临的是深层次利益调整,因此才要鼓足勇气。突破体制机制、思想障碍,向改革要红利,增强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贵州新一轮改革需要强劲蓄势、全省上下行动起来。

2014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贵州依然肩负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压力就是动力,贵州需要保持逐日高涨的改革热情,营造“争做改革行家里手”的浓厚氛围,增强科学发展、推动跨越、同步小康的时代自信,集全省干部群众智慧,协力奋进,共同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贵州进行曲”。(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贵州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贵州教育出版社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