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变娜
中图分类号:G8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1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整理法对唐宋民间技击的发展进行研究。阐明唐宋民间技击在继承军事技击的同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提出军事技击民间化的标志是动作空间的扩大化。得出军事技击是民间技击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民间技击是军事技击的个体化、健康化、观赏化的必然结果的结论。
关键词 军事技击 民间技击 时期 发展
一、引言
技击是武术发展的核心支柱,是武术发展的关键,明确技击的发展就会明确武术的脉络。当前技击的研究是以现在研究现在的技击,大部分人立足现在对技击下定义,然而技击是从古到今一步步发展而来,必须追本溯源,站在当时的位置上,客观的研究技击。技击沿着两条线索发展:军事技击和民间技击。
二、技击的起源、形成
(一)技击的起源
技击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技击起源于军旅,与军事有很大联系。
(二)技击的形成
技击由技和击组成。军事技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士兵必须具备杀敌的技巧;第二,这种技巧必须用于战场上。军事技击具备以下要素:一、技击是经反复练就的;二、技击的使用者是士兵,使用目的是战场上杀敌;三、技击具体的表现形式为远距离手持器械的动作。
三、军事技击民间化的衍化过程
(一)军事技击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的军事技击是作为一种军事技术,伴随着战争而存在,它的主要功能是技击,是杀敌的重要手段。军事技击是集团化的实用技巧,直接代表着各国的强弱,对战争的胜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军事需要,特别重视将士军事技击的训练,这也促进了古代军事技击的发展。
(二)军事技击向民间技击衍化
军事技击主要用于军队中,年老体弱的军人退伍大规模流入民间,军事技击也流入民间,民间技击使用者增多,民间技击大规模出现。唐朝的太平盛世,战争少,军队中用于实战的那部分技击减少了,用于观赏、娱乐的技击增多,技击民间化,民间技击大量出现。
四、唐宋民间技击的发展
唐宋民间技击发展的条件有两个:一、只要有退伍军人,就会产生民间技击;二、如果大规模的军队民间化,技击就民间化,民间技击就会大量出现,而且民间技击沿袭军队技击出现。
(一)继承
民间技击沿袭军事技击逐渐发展,有一脉相承的地方,无论技击如何发展,技击要素中的获取过程始终不变:是练就的。完整的动作才叫技击。
(二)变化发展
军事技击与民间技击最大的区别是:军事技击是集团化的;民间技击是个体对个体的单打独斗。其次,二者侧重点不同,军事技击侧重远距离的击、刺;民间技击侧重个体间徒手进行近距离的拳打、摔拿。最后,民间技击是在军事技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技击来源于军事技击。
1.使用目的的变化
民间技击比较注重美观,主要用于表演,增加了许多虚花招法,而不是实战,也用于生活中擒拿小贼,抓捕嫌犯。因而,技术也呈实用、观赏等多样化发展。这与集团化的、大规模的军队作战也有很大区别。
2.表现形式的变化
军事技击主要用于远距离的手持器械进行作战。而民间技击主要是个体对个体的搏斗。所以,民间技击来源于军事技击。
唐朝兵器的研发是相当卓越的。宋代的兵器种类繁多,十八般武艺,因而,器械也朝着多样化发展。
3.使用者的变化
军事技击的使用者主要是军队队伍中的士兵;民间技击的使用者不仅多而且非常广,除了士兵、退伍军人,还有文成武将、达官贵族、学术名流、庶民百姓,甚至统治者也参与其中。
4.民间技击的功能
民间技击的个体化:民间技击是个体以及个体对个体的民间攻防技巧,侧重于单打独斗。
民间技击的健康化:由于受古代养身法思想的影响,民间技击还衍生出许多健身的技法和功法,在练武、练拳的同时注意气血的运行,这就使民间技击突破了军事实用的束缚,向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发展。
民间技击的观赏化:武舞的创立使唐代的舞蹈艺术达到空前的顶峰,并且奠定了我国东方舞蹈艺术的基础。可见,民间技击的观赏功能已被大多民众所认同。
五、结语
(一)民间技击沿袭军事技击产生,在技击的使用目的、表现形式、使用者这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民间技击沿袭军事技击产生,民间技击的获取过程始终不变,那就是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得到,这一部分的继承也论证了军事技击是民间技击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三)民间技击逐渐产生、发展,侧重个体和个体对个体的单打独斗;同时有许多健身功能;民间技击的许多表演、娱乐功能在节日里受广大民众的观赏,充分体现出民间技击是军事技击个体化、健康化和观赏化的必然结果;(四)军事技击是民间技击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民间技击是军事技击的个体化、健康化、观赏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国家安定祥和,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民间技击将会不断发展,更加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27.
[2] 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55.
[3] 贾留启.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之管见[J].安徽体育科技.2001(1):17-19.
[4] 姚建军,刘宇峰,尹天安等.技击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