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薇娜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2
摘 要 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文化内涵[1]。因此,发展武术必须以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为基本前提,将发展武术文化作为武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才能得到长远、快速的发展。然而,目前国内武术的文化氛围不浓,武术的文化价值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武术文化在当代的缺失作了浅显的透析,并就如何弘扬和发展武术文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为武术事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当代武术 传承 文化缺失
一、武术文化释义
在中华五千年文化土壤中生长和发展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文化的内涵。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而逐渐形成的内在的“儒”与外在的“高、难、精、美”等形态特征的有机统一[2]。武术文化体现了东方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儒学思想是中华武术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军事兵法是中华武术应敌原则的基础,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为中华武术提供了科学基础,文化艺术使中华武术丰富多彩[3]。
二、武术传承中文化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武侠文化对武术文化的误导
首先,武侠文化中对武术传承方式的误导不利于武术的普及化。在武侠世界里的“高手”绝大多都是偶遇一位世外高人传以深厚武功,或在因机缘巧合得一副丹药之类的东西,然后功力大增成为一代高手。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勤学苦练相悖。著名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从十岁开始卖身学艺,到四十岁后才成名,这期间要付出多少心血多大功夫,即便这样也没有哪本典籍记载杨露禅练成了如当代武侠世界宣扬的那种功夫。其次,武侠文化过分夸大武技不利于武术的传播与推广。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张和平的《天地英雄》、周星驰的《功夫》等武侠影视作品为了追求观赏效果,有意夸大武侠的武功武技,甚至于运用想象,通过电脑合成等高科技手段去达到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完成的动作,这不但丧失了武术动作的内在美,也没有展示出附着于武术身上的那种中国传统文化之美[4]。
(二)现代散打对武术文化的曲解
现代散打的规则不断地修改,技术不断地丰富,但它毕竟是有规则的竞技体育比赛。而武术包含了非常深奥的踢、打、摔、拿技法体系,武术不是竞技体育。现代散打是我国近年来开展的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它简单易学,注重单招习练、组合运用,以肌肉所产生的爆发力或打击力达到制敌效果。而武术则是以内外结合,将内力贯穿于套路练习,通过腾、挪、闪、打来破坏敌人重心而实现的一招制敌的功夫。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包容,而现代散打的最高境界是狠猛。现代散打曲解了武术文化的精髓。
(三)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
武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然而,近代以来“西风东渐”,西方竞技体育逐渐取代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地位,使武术教育走向了边缘化。近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功能的弱化令人担忧,在一个全面西化的身体教育领域里“惨淡经营”。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学校武术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学校武术师资严重不足、“武术操”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困惑发展之路、学校武术教学模式单一。这导致武术的神韵、意境均无法体现,脱离了武术的健身、防身、修身的功能,丧失了武术独自的“攻”与“防”的民族特色,忽视了武术教育存在的个性,违背了武术存在的社会价值[5]。
三、武术传承中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举国体制”的影响
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使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在竞赛的导向作用之下,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发现和培养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主旨,无论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还是课外武术训练,都带着浓厚的竞技色彩。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抹杀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导致众多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体育教学,武术课更是可有可无。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主要是练习一些田径类项目,以应对升学考试中的体育加试;武术不是体育加试内容,自然不在考虑之列。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的监控难有保障。
(三)外部因素的影响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呈现多元化。同样,对于学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身体教育的角度出发,“奥林匹克”无疑更受青睐。英超、意甲、NBA、温网、法网、黄金联赛充斥着各种媒体,使无数青少年为之痴狂,成为其忠实的“fans”。然而,媒体对武术的发展近似“漠不关心”,即便是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对武术的关注也少的可怜。据调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常设栏目27个,其中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只有4个,占14.8%,分别是棋牌乐、体育人间、武林大会、早安中国(内容零星)。登陆新浪、网易、搜狐等著名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除棋牌外无一例外的没有任何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板块或栏目甚至是相关新闻和报道。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青少年完全被西方体育的信息多笼罩。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青少年的课余时间基本被西方体育和跆拳道所占据,武术无可避免的被边缘化[5]。
四、结语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生存的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涵着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而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厚土壤中的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起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修身养性、育人、促进团结稳定、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6]。但当代武术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缺乏武术文化氛围,武术教育价值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再加上奥林匹克文化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所以只有把武术文化建设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牢不可破的文化边疆,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才是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不是湮没于西方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 魏洪刚,赵秋菊.从文化战略高度谈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9.6(3):6-8.
[2] 王岗,赵岷,吴永宏.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文化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0.28(3):7-9.
[3] 陈秀英.试论中国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济宁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5.26(1):109-112.
[4] 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5] 曹电康.对学校武术教育边缘化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8.5(8):58-59.
[6] 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文化[J].体育学刊.2005.1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