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的艺术

2014-08-27 12:55唐修才
考试周刊 2014年50期
关键词:时机方法

唐修才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思维的开教往往由问题引发,问题提得好,有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实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思考,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学生的自我感悟体验和自主思考判断,难免肤浅、有疏漏,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引导,追问就是实现这种提升的最佳途径。教师有效地追问,不但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而且把学生的思考由表象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 追问 有效 时机 方法

一、目前流行的“提问法”的误区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提问法串联课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我们在运用提问法进行课堂教学时,还有下列现象值得商榷。

1.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毕后,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这种提问法确实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序开展,也有利于顺利地实现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其往往没从学生的主体角度出发,变相走向以教师为主体的老路,同时这样的课堂实现的既定目标主要是知识目标或表层目标,而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散,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最终本堂课的深层教学目标始终没有实现。

2.“口头禅式”追问。这种追问,教师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是自身习惯性脱口而出的发问。因此,类似追问不但大多时机的选择不够恰当,而且大多显得不够科学、不够严谨、不够有效。如“对不对?”、“还有吗?”、“你再说说看呢?”、“换个角度想想呢?”,等等,这类追问时机性、针对性和目的性不明确,学生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因而没有达到任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无效提问甚至会适得其反。

二、如何有效追问

追问以逐步清晰和深入为方向,以思维提升为路线,既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的过程。只有追问才能实现语文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追问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何时“追”、如何“问”呢?

(一)“追”的时机

1.“追”在肤浅无绪时。学生在边思考边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常常会出现层次没有理顺、头绪较多无从下手、思路出现脱节或阻塞等情况,也会出现始终停留在问题的表象上打转、找不到深入问题的切入点的情况,此时老师应及时追问,提醒学生梳理层次,选择回答方向,引发思路延伸。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中,在具体解读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都能说出三五点,但大多是泛泛而谈,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追问了“二十多年前的小英雄变成如今的木偶人,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巨大变化的?”这一问,就把问题引向了具体和深入。

2.“追”在矛盾冲突时。语文课堂常常出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的情况,这是激发学生思维交流和碰撞,把问题引向深处,培养学生思维延续性、深入性的最好时机,此时追问是效果最好的时机。同样是《故乡》,作者在文中表明了自己对儿时美丽故乡的态度,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学生对此问题感到很困惑,犹豫不决,因为文章几次提到儿时故乡那“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等自然风景,还有小英雄般的闰土,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文章结尾部分,“我”带着母亲和宏儿离开故乡,眼中“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变得模糊,希望过上“我们”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追求新的生活。这两种理解使学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时笔者问“怀念童年美丽的故乡和追求新的生活是否有根本性矛盾,应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追问把两种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而且学到思考和处理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可谓“一箭双雕”。

3.“追”在意犹未尽时。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有时会遇见几个同学敢于发言、善于发言,发言时滔滔不绝,或者大部分同学对一个问题思考回答比较积极,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当全班学生思考积极性较高的时候,老师更容易解决一些重难点,同时客观上起到稳定课堂情绪的作用。例如宋学孟的《柳叶儿》,有一问题“文中哪些情节或细节说明‘我喜欢吃柳叶儿?”,学生纷纷回答“起大早去抢柳叶儿”,“为抢柳叶儿爬高,挨家人打骂时,嘴上哭,心里美”,“吃柳叶儿时,肚皮撑得透明”,等等,大家争抢着发表看法。此时气氛过于热烈,笔者见缝插针,及时追问“‘我是真心喜欢吃柳叶儿吗?为什么?”,这一问,学生顿时鸦雀无声,或许他们在质疑:“我”都喜欢成这样了,难道还不是真心的吗?经过冷静的思考和交流,他们终于明白:在那特殊的时期,这种“乐”,其实是苦,一种带涩的苦。可见,这种冷静之后的思考才是有深度的、理性的,这才叫进入了角色,读出了文章的内涵。让学生进入角色,读懂内涵的关键就是那个追问。

4.“追”在突破重点时。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有必须解决的重难点(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一般是因为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而遗留下的知识。课堂教学一般都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要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两者都需要追问这座桥梁。有效有层次的追问可以使教学目标化“重”为“轻”、化“难”为“易”,直至引导学生捅破那层“窗户纸”。比如《林中小溪》,前一问是“林中小溪主要冲破了哪些障碍,最后才到达自由的大洋?”,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出来,共有十多处。但如果提高到此为止,就会过于肤浅而失去意义。笔者接着追问“文中的小溪接连冲破十多处类似的障碍,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这一问显然不多余,原因之一是:小溪冲破的障碍越多越大,小溪的精神和形象也随之高大;原因之二是:小溪在冲破重重障碍过程中,它对生活的各种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刻。这两点正是这篇文章的重难点,可见一个或几个有效的追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endprint

(二)“问”的方法

追问除了讲究“追”的时机,还要讲究“问”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注重抓住时机而忽略方法,那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无效追问,一定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的说来,“问”要讲究科学有效;具体来说,科学有效的“问”要同时做到以下三点:

1.“问”的严谨性。问题一定要严谨,主要表现为限制性词句的锤炼、使用和前提条件的准确铺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老师追问的方向,从而选择一个正确的角度作为思维的切入口,才能把问题探究引向深入。反之,如果缺少限制性词句,限制性词句使用不够严密,或者没有提供任何前提条件,学生就会很难从中寻找到正确的思考通道,最终演变成“乱枪打鸟”,课堂就会陷入学生无休止无效果的争论当中,最终无效追问产生低效课堂。因此,日常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还有吗?”、“你再说说看呢?”、“换个角度想想呢?”等不够严谨的追问,应常使用“如果从……角度来看,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请你根据某某人物的性格来思考,他的结局为何如此悲惨?”、“既然作者如此留恋童年美丽的故乡,最后为何弃它而去?”等有明确指向性的追问。

2.“问”的针对性。追问的针对性主要是指追问是为了解决既定的问题,有效地实现教学预定的目标。所以追问应该紧紧围绕既定的问题,可采用循序渐进,也可采用“一针见血”的方式。如果追问的针对性不强,就会导致问题解决了一大堆,但该解决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结果是劳而无功,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如《孔乙己》一文,如果既定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孔乙己悲剧命运形成的社会原因”,那么老师的追问一定要紧扣这一既定目标去设计,而不能想到哪儿,追到哪儿,问到哪儿。

3.“问”的梯度性。追问的梯度性就是追问要考虑并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同时也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通俗地讲,就是要考虑学生的旧有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考虑学生个体或大部分学生的具体学情,估计他们是否有能力“踮起脚尖,拿起竹竿,摘到桃子”。正如《孔乙己》这篇文章,若直接追问“孔乙己悲剧命运形成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估计没有几个同学能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甚至无从下手。这时,笔者依次追问了三个问题:“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他的性格有关系吗?请谈谈你的理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跟当时社会的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有联系吗?请举例说明。”“孔乙己好喝懒做,不会营生,自命清高,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社会其他人(特别是酒客)如此麻木,冷酷无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前面两问说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由自己的悲剧性格和其他人的冷酷无情造成的,最后一问说明: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和其他人的冷酷无情又是由当时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教育制度决定的,这就是孔乙己悲剧命运形成的社会原因。由此可见,追问要做到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切不可“大跃进”。

三、所追的问题要“成竹在胸”

语文课堂离不开追问,追问的问题不是老师一时兴起的产物,而是建立在课前精心设计准备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针对一些教学重难点,老师应紧紧围绕它们并从预设课堂出发,从多角度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作为重难点的切入口。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有效准备和积累的基础上,在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的激发下,才会提出有效的追问。鉴于此,笔者认为,有效追问应“成竹在胸”。

总之,追问要有效,必须做到选择适当的时机,同时所追的问题必须有严谨性、针对性和梯度性,这样追问才能起到激发思考、深入拓宽思维、打造高效课堂的作用。当然,语文课堂的有效追问不是瞬间的智慧火花,它基于老师的精心准备,激发老师对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深入思考;它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教师的应变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上种种还有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总结,在此不作展开。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机方法
学习方法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师生互动4时机
可能是方法不对
把握引导时机,促进有效教学
用对方法才能瘦
发现并抓住有效的教育时机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