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叶会++++赵贤松
物理学上的斜面原理众所周知:同水平面成一向上倾斜角度的平面。沿铅垂线上举重物很费力,若把重物放在斜面上,沿斜面往上推或拉就可以省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斜面原理”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果把作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训练要求比作“重物”,那么沿着“斜面”推进就更“省力”。这就要求教师对作文进行有效指导,放缓“坡度”,设置“斜面”,使学生能够“不费力”地到达顶点。现实教学中,小学生望“文”生畏,提到“作文”,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乃至家长,皆“谈虎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给予有效指导。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指导,放缓坡度,降低难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导观察
我们经常在学生作文里看到这样的描写:“她长得很漂亮”,“他非常生气”,“表演了精彩节目”,“朗诵了动人的诗篇”,“会场布置庄严大方”,“披着节日的盛装”,等等。如果深入一层问一问:她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他生气时是怎么样的?节目精彩在哪里?诗篇是怎样感动听众的?会场是怎样布置的?节日的盛装又是怎么样的?学生很可能回答不出来,因为他们没有切身体验,或是没有细致入微地观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精英的成长之路,是中国先哲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养的一种途径。书,无非是纸上谈兵,而要了解现实社会,所以要走路,在走的过程中,人会见多识广、拓宽视野。通俗地说,“行千里路”就是说要写好文章,必须扎扎实实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主张让孩子到乡村去,在自然环境中接受自然的教育。叶圣陶指出,作文是一个“物→意→文”的过程。“物”指生活与自然、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事物;“意”指人的情感、体验、认识和思想,“文”指语言和表达。没有“物”,就不可能有“意”,也更不可能有“文”。“物”要实现向“意”的转化,必须做到“心”与“物”的彼此契合,甚至物我合一。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体验的过程。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必须既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又要注重体验,获取丰富的“物”和“意”,这是打开作文宝库的金钥匙。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感受事物的能力。如在训练学生写习作《我的自画像》时,布置作文时,就有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笔,即使有个别学生写出来了,也是“千人一面”:耳朵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脸红红的……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指导环节。
1.学生对着镜子观察自己。
2.指导观察方法:一个人物的外貌,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头发—脸—眼睛—鼻子—上身—下身—脚,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这样,人物外貌就清晰、有序。
3.引导学生抓住外貌特征。同学们把自己的眼睛、鼻子、嘴都说了出来,可老师觉得大家好像都差不多,人总有自己的特征,不可能长相都一样。怎样找到自己的特征呢?就是要抓住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与众不同之处就是特征。这样,大家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哪儿跟别人不同。
4.动笔写外貌,画自己。
5.快乐游戏,作文展示。老师读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学生猜出文中写的是谁。
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写这篇作文普遍感到很轻松,一篇篇“有血有肉”的作文终于出现了。这得益于学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观察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
有了初次作文指导的经验,步子就放开了:我在指导《秋天的田野》命题作文时,组织学生到田野中观察,首先告诉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秋天田野的“美丽”表现在哪儿带着这个问题让他们仔细观察,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现秋天田野的美丽之处。接着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其次,启发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两处仔细观察,并着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秋天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便能逐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二、注重积累
当前,不少小学生感到写作文很困难,每到写作文时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视作文为一大苦事,究其根本原因,不是这部分学生表达能力差,而是不知道写什么,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米”从何而来?从阅读中获取,从生活中获取。要使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得到提升,就得需要孩子们有丰富的积累,就得引源头活水,一步一个阶梯,给孩子们架起一把无形的梯子,及早解决他们“无米下锅”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只有平时注意积累,才能使大量材料为写作服务,使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这里的积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积累,二是生活积累。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语言积累,教师指导要讲究技巧,重视阅读与作文的联系。精彩文段,动笔圈点勾画,鼓励学生坚持背下来。背诵,不仅能积累知识,而且能培养记忆力,对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替代、比较等方法,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通过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让他们懂得好的文章该如何布局谋篇。从《黄山奇石》中学会并列段式,从《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学会总分段式;从《草船借箭》中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从《太阳》中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
生活积累,主要在材料的积累选取上。人们常说:“生活是创作之源。”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教室里走出去,给他们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作文素材。李白坚在《作文教学的四个要点》中指出:“其实,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与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老师要常提醒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一事一物,熟悉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的热点,关注身边的凡人小事、自然现象,并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积累素材,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指导《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与其空说写作方法,不如带领学生参与一次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深刻体验,这样他们心中积累了此类熟悉的生活题材,作文时就不必搜肠刮肚,写起来左右逢源,言如泉涌。
三、仿创结合
人类认知和创造事物总是经过“认知—模仿—创造”这一过程。列夫·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理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所谓仿写就是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上模仿他人的一种练习。学生通过仿写,对他人写作技巧语言文字加以内化运用,学以致用,熟能生巧,进行动态积累。仿写又可分为句子仿写、片段仿写、全文仿写,循序渐进。有人说,模仿就是抄袭,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力,其实,这是不对的。“抄”是不改变事物的原样;而“仿”则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组织、思维过程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正如克鲁普斯卡亚所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在作文教学中,模仿就是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让他们用思维去努力“攀登”,例如课文《爱如茉莉》主要通过爸爸和妈妈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些事描写他所了解的爱,告诉我们:真爱无痕,至爱无声。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文中“爸爸”的爱镶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接着引导学生读作家陈果的《拐弯处的回头》,体会有一种爱,它含蓄深沉、不露痕迹。这对学生的作文选材绝对有深刻启发:课上呈现学生的俗套作文例子(写生病时备受关爱,体现轰轰烈烈的“爱”,甚至是虚假构思所表达的“爱”),把学生作文与前两篇文章作一比较,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最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比空洞说教“选材以小见大”的说服力要强得多。
总之,作文教学要从观察入手,从积累入手,积累词汇,发掘写作素材,在经典范例中模仿写作并提高作文能力。只有这样有效指导,才能合理设置“坡度”,大大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策略,让学生拾级而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