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代际道德特征

2014-08-27 15:58唐跃旺
关键词:代际道德政治

摘要:时代不同,大学生的道德特征也不同。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呈积极向上的趋势,但也存在部分责任与感恩意识淡化的特征。鉴于此,为了让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试从代际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出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趋势,以利于社会、高校、家庭更好地关注与引导。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代际道德

1 当代大学生道德的代际特征

当代是相对于现代、近代和古代而言。国内外关于“当代”存在不同的理解,国内标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国际标准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本文采用国内关于“当代”的计算方法。

关于道德,学界存在多种解释。涂尔干认为:“道德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称。”[1]麦基认为,“道德是以权利为基础。”[2]宋希仁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和调整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用善恶标准评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3]罗国杰认为:“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4]罗国杰教授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他指出,道德的规范作用,不仅体现在人的行为中,尤其是这种规范的特殊性,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具有约束力和导向作用。因为这种特殊性不是“由政治的、行政的机构所制定,也不是依靠强力的、威胁的手段去维护,而是由人们约定俗成,并且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由政治的、行政的机关来强制执行”。[5]显然,大学生道德不是单靠法律和学校制度来约束,更多的是靠道德来维系。

关于代际关系,国外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解代际关系,可以从代际伦理的角度分析,“代际伦理是指人类代与代之间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的总称”[6]。廖小平认为代与代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在场各代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涉及在场各代与已退场特别是尚未出场的后代之间的伦理关系。这几种关系之间主要存在着价值观念、生活处境、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社会文化属性的差异和自然属性的差异,并且这几种关系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需要依靠规范来进行约束。那么可以这样解释代际关系,它是人类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和规范的总称。至于代际关系与代内关系问题,代际关系主要从纵向上对各代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其中包括在场的各代与不在场的各代。它与代内关系相反,代内关系是从横向上对同代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至于代际关系与代沟问题,则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代沟是发生在场各代之间,而不是在场各代与不在场各代之间的问题。

代际关系问题,也是现代以来的事情,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的问题。因此代际关系问题,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问题,包括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的现代性本身两个问题。①社会结构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之间的结构关系,还包括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之间的结构关系。”[7]具体而言,社会特征显示出“同质性”或“未分化性”时,社会结构表现为传统社会结构特点,政治主导经济、文化领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公共政治权力统治着一切生活领域,私人生活没有任何空间。社会特征显示出“异质性”或“分化性”时,社会结构表现为现代社会结构特点,政治与经济、文化相互独立自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相分离,拥有独立的存在空间。②现代化的现代性本身具有“集中化、分离、机械化和实利主义”[8]四大特征,其中集中化表现:经济上为工业化,社会学为城市化,政治学为国家主义;分离包括世俗化与宗教化分离、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分离;机械化表示工业化和技术化代表了机器变成社会中心这一过程的现象;实利主义表现为经济至上主义。这四种特征是以个人主义的“现代精神”为精神内核。

通过对当代、道德、代际、现代性进行理解之后,本文将从代际的视角,用现代性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从在场各代中挑选出“60后”、“70后”、“80后”、“90后”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60后”大学生是1960年至1969年出生的大学生,以此类推。)

1.1 “60后”大学生道德特征

“60后”大学生处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国家政局稳定,社会拨乱反正;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业、农业、基本建设开始恢复;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开始发展,计划生育逐步实施。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变迁较慢,具有“同质性”、“未分化性”的特性,属于传统社会结构道德。大学生对于传统道德灌输能够较为稳定的继承。其道德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 政治道德主导经济、文化道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学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道德控制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领域。例如教育方面,国家出资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解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大学生对国家充满信心,愿意为国家振兴贡献力量;政治方面,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教育,因此大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由此可见,大学生价值观单一,政治信仰坚定,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受政治影响,大学生经济上较少考虑个人利益,而更多的是从国家、集体的利益角度出发,能够勤俭节俭、吃苦耐劳、安贫乐道,知足常乐。

1.1.2 公共政治道德统制一切生活道德领域,私人生活道德无任何空间。大学生受到政治、经济影响,例如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时刻以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大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信仰作用,能诚实守信,懂得感恩,能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而很少出现不道德行为。

1.2 “70后”大学生道德特征

“70后”大学生是个性不突出的一代,因此容易将这一群体忽视。他们处于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替时期,国内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期,工业、农业、基本建设发展稳健;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计划生育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在此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变迁开始加快,但是继续表现出“同质性”、“未分化性”的特性,属于传统社会结构道德,大学生继续继承着传统的道德灌输,所以这一代大学生与“60后”大学生的道德特征没有太大差异。

1.2.1 政治道德与经济、文化道德处于分离初期,但政治道德占据主导性地位。大学生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政治道德对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领域的控制开始弱化。如教育方面,国家出资培养大学生,但就业方面,由帮助解决转变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就业,因此大学生仍对国家充满信心,愿意为国家振兴添砖加瓦;政治方面,大学生在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的同时,开始接受外来文化价值观影响,因此大学生信仰有所动摇。由此可见,大学生价值观较为单一,政治信仰较为坚定,具有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受政治与市场经济影响,大学生经济上开始考虑个人利益,但个人主义观念比较淡薄,更多的是从国家、集体的利益角度出发,能够继承传统道德,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1.2.2 公共政治道德统制能力开始弱化,私人生活道德空间开始形成。大学生受到政治、经济影响,如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时刻以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观影响,政治信仰有所动摇。但是大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能相互信任,懂得感恩,能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较少出现不道德行为。

endprint

1.3 “80后”大学生道德特征

“80后”大学生的道德特征主要表现在:

1.3.1 政治道德与经济、文化道德相对独立、自主。大学生完全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道德不再主宰其他领域道德,出现相对独立、自主的局面。如教育方面,国家不再出资培养大学生,也不再安排大学生就业,而是给予大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因此这一代大学生心理落差较大,对国家的信心减弱,首先考虑的问题是自我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至于为国家做贡献问题已经退居其次;政治方面,大学生在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同时,开始接受国外市场经济文化价值观,如关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由此可见,大学生价值取向、政治信仰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个人主义开始取代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减弱。受政治影响,大学生经济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开始取代社会、集体利益,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内含着享乐主义的倾向。“他们没有父辈一代那样关心国家大政方针,没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他们认为最大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娶一位好妻子、生活的幸福。”[9]

1.3.2 公共政治道德统制能力弱化,私人生活道德空间已经形成。大学生受到政治、经济影响,如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观影响,信仰多元化。从而导致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于社会道德价值观存在不同理解,以致少数大学生出现不道德行为,如着装另类、未婚同居等。

1.4 “90后”大学生道德特征

这一代大学生的道德特征主要表现在:

1.4.1 政治道德与经济、文化道德完全独立、自主。大学生完全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道德已经与社会生活中其他领域道德处于独立自主状态。例如就业方面,国家不再安排大学生就业,只是从宏观上指导,给予大学生选择的自由空间,因此这一代大学生心理落差较大,幸福感减弱,国家主义意识淡化,自我能力的提高成为大学生考虑问题的初衷,较少谈论为国家做贡献问题;政治方面,热衷于追捧国外文化,从而信仰出现多元化。由此可见,大学生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已经多元化发展,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受政治、市场经济影响,大学生经济上,热衷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具有浓厚的经济意识,较缺乏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神。

1.4.2 公共政治道德与私人生活道德平行,私人生活道德空间扩大。大学生受到政治、经济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影响,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于社会道德价值观存在多重理解,大学生不道德和非主流的行为层出不穷。

2 大学生道德的发展趋势

2.1 价值取向多元

价值取向属于价值意识的范畴,它是人们在一定场合,通过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其主体包括个人、集体和社会,其依据在于价值认识的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积极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破大学生传统、单一的道德价值观念,促进他们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消极的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个人利己主义,使他们对于人生价值存在片面与孤立的审视,具体表现为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践而忽视理论,追逐功利而忽视贡献。

大学生主要在求职就业、政治信仰、职业道德、生活恋爱、人生观等方面存在价值取向的多元。

求职就业方面,大学生具有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就业渠道,就业途径由原来简单单一的包分配工作的方法逐渐转变为就业渠道多样化的特点,从而打破了传统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地域不再成为限制大学生的主要因素,他们通过网络、报纸、招聘会等各种形式实现就业。在岗位的选择方面也呈多元化趋势,其中大部分趋向公务员,但也有一部分选择教师、事业单位职员、外企职员、技术人员、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等。但同时,正因为就业方式的自由与范围的扩大,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的成长,从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取向,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感恩意识和社会信赖感等。

价值信仰方面,一方面,大学生的信仰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他们打破传统道德中封闭的教育观念,使民主、自由与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最终促进人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价值信仰的多元,导致他们对于当前社会存在混乱的审视,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可行的信仰,维持他们的道德原则,容易受到其他信仰的影响,在道德行为生活中做出有悖道德伦理的行为。

2.2 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等。[10]自我意识具体包括主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价值观多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一般情况下,自我意识决定着人的思想、行为、信仰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方面,他们通过认识自我,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意识的正确提升,从而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敢于创新进取,敢于拼搏争先,注重个人的追求等特点。另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其不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和书本上的知识,不满足于当前现状,表现出过于自信,对事物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等。

参考文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8.

[2][美]麦基.可能存在以权利为基础的道德吗?[J].中西部哲学研究,1978(3).

[3]宋希仁.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5.

[4]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

[5]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

[6]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伦理分析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7]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伦理分析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9.

[8][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2-21.

[9]刘洁.文化视阈下的“80后”道德价值观[J].岭南学刊,2010(6).

[10]李燕杰.德育词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205-206.

作者简介:唐跃旺(1984-),男,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教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伦理道德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代际道德政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