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建剧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续三)

2014-08-27 14:15《新建剧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
演艺科技 2014年8期

《新建剧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

【摘 要】 介绍了剧场发展历史,对我国新时期剧场建设和运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 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新建剧场;剧场概述;剧场建设;剧场运营;剧场院线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8.006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the New Theatre in China (Pt.4)

Research Team of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theater was introduced, curre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theatre in the new period of our country are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Key Words】new theatre; summary of theatre; theatr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of theatre; theatre chain

3 剧场建设的主要问题

3.1 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图30看出,在新建剧场的分布上,华中、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共203个,占总数的76.32%;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共63个,占总数的23.68%。

从现有的综合性剧场分布来看,目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台港澳地区)中24个行政区有新建的综合性剧场。其中,17个省级行政区拥有省级所属的综合性剧场;10个省级行政区有省会城市所属综合性剧场;7个省级行政区没有省级及省会城市所属综合性剧场。全国332个地级市中,有47个城市有新建综合性剧场,占地级市总数的14.16%;多数西部地区的地级市没有综合性剧场。

由此可见,我国在剧场的总量上仍显不足,剧场建设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少数地区和西部地区,剧场短缺、设施老化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城市没有综合性剧场或专业剧场,广大群众无法欣赏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但在华东、华南以及华北部分地区的地市级城市和区县甚至到镇,存在剧场建设过于集中、数量偏多、档次偏高的现象。

3.2 剧场的建设、管理、使用脱节

当前我国剧场建设的管理体制实行“代建制”,从建议书到可行性研究、选址、建设方案、建设过程,基本与剧场的运营管理脱节。这是剧场建设与运营管理之间出现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

3.2.1 选址问题

纵观当前建设的剧场,尤其是“大剧院”式的综合性剧场,建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寥寥可数,往往位于新建的城市行政中心、城市新兴开发区等位置。由于新城发展需要时日,与剧院建设相配套的保障设施不一定同期到位,观演者仍多生活在旧城,导致增加观演的成本和困难。于是,交通不便、人气不旺又会造成剧场经营困境,给组织演出和演出市场的培育带来新问题。

反观一些由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投资或主导建设的剧场,选址往往倾向于商业地段,容易形成产业聚集优势,与城市其他商业资源相辅相成,形成较好的经营收益。当然,这些剧场主要是一些小剧场、城市戏剧谷、旅游剧场等类型,但是,这说明剧场经营问题是剧场投资者选址时必须重视的项目成功要素之一。

3.2.2 重外形,轻实用

调研中看到,在剧场建设中存在着“重外形、比奢华”的现象。

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科技进步,对新建剧场的“标志性建筑”的需求是合理而且是有必要的,这也与剧场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相适宜。但是,过分追求奇特外形、建筑的象征寓意、片面强调把剧场建成“标志性建筑”,而忽视了“安全、实用、经济”等重要的原则,违反了建筑外形与功能的内在联系规律就不可取了。例如,采用“房中房”的建筑形式,造成“壳体”内很多空间难以利用,增大了运营成本;一些剧场大量使用玻璃幕墙、特殊材料作为外立面,导致建设、维护难度大幅度增加;还有的特形剧场建筑为满足造型需要,致使舞台功能受损、建筑声学效果不理想,有悖于剧场建设的初衷。

另一方面,多地的剧场建设追求奢华成为通病。建设、装修比豪华,技术装备争第一,是目前剧场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是专家、媒体质疑的焦点。在建设剧场前,许多地方提出要“世界一流”、“亚洲一流”和“同等级剧场第一”的总体建设目标,却经常忽视对剧场表演艺术使用功能、剧场的管理运营及剧团的使用要求和支付能力的研究,这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例如,新建剧场在舞台设备配置方面盲目追求舞台台口尺寸大型化、盲目要求舞台机械,推、拉、升、降、转功能必备,盲目配置价格高昂的管风琴等等,却忽略了根据本剧场功能需求提出合理的设备配置目标,结果导致在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同时使设备长时间的闲置与浪费。

3.2.3 建设同质化

剧场建设同质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剧场模式同质化;二是剧场工艺同质化。

国家大剧院建成后,很多地方剧场建设便开始效仿国家大剧院的模式——歌剧场、音乐厅、戏剧场俱全。这或是缺乏经验,照搬照抄,或是“向国家大剧院看齐”的意识主导了最终决策。但“大剧院”模式的综合性剧场建成后的运营使用、是否与当地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等问题却被忽略了。

剧场工艺设计是剧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业主向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剧场设计委托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能够进行剧场工艺设计、咨询的单位和专家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剧场建设高潮所需人才的要求。导致许多拟建剧场在工艺设计上“拷贝”已建成剧场,出现剧场工艺雷同、设计失误也被复制的现象。

3.2.4 脱离演剧的实际需求

我国新建设的剧场大多是按照上演保留剧目的剧场型制来进行设计建造的,舞台采用镜框式台口和“品字形”舞台。但是,当前的演出团体多以巡演为主、剧场以出租为主,巡演剧团多只使用台上设备,台下设备大部分不用,而是在舞台台面上安装搭建自己带来的机械设备。这就致使品字形舞台的利用率很低,特别是台下设备的使用率更低。因为剧团自己带来的舞台机械是与舞美设计的布景道具紧密结合、根据剧情设计的,它要适应巡演要求,保证换了别的剧场仍然可以使用。在剧场建设中普遍花费了大量资金配置的台下设备的常年闲置,正是忽略当前演剧的国情所带来的问题。

4 剧场经营的主要问题

造成多数剧场经营困难,演出场次不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费保障不足和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4.1 剧场的性质定位

剧场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机构,以演出高雅艺术和普及艺术教育为己任的剧场应属于公益性质。在艺术演出市场非常成熟的国家,因为剧场承担着公共文化的部分职能,所以国家给予一定的甚至是高额的政府补贴,剧场也能够从社会上得到一部分捐赠和赞助,以补助剧场的运营。当前我国对所有的剧场定性为“经营性”机构,必然缺少政府补贴。加之政策方面原因,社会捐赠和赞助也较少,造成剧场经费长期不足,经营较为艰难。

4.2 运营成本高

剧场的运营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运营成本包括水电费、能源费、人工成本、剧目生产与引进、宣传推广费等等,企业化管理的剧场还涉及到固定资产折旧和纳税,导致运营成本很高。剧场在高成本运营下,完全靠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或导致票价居高不下,令观众难以走进剧院;或造成剧场租金高,令剧团望而却步。当剧团生产了剧目却没能力租场时,剧场则更难以组织持续性演出。长此以往,剧场就会步入既无演出又无收入的恶性循环中。

4.3 剧目供给不足,消费需求不旺

尽管我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当前表演艺术创新生产能力仍然不足。适合于地区消费偏好、具有特色的剧目创作生产供给能力较弱,剧场里既叫好又叫座的剧目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场资源的使用和演出市场的发展。

艺术表演的消费市场仍不成熟。这既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娱乐节目充斥的时代背景有关。能够走进剧场欣赏艺术表演的消费群体数量总体呈偏少状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艺术表演消费群体数量较多,而全国性的艺术表演消费群体平均数量仍然不高。所以,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培育艺术表演消费市场,使更多的群体对艺术表演产生兴趣、进而消费,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4.4 剧场经营管理人才奇缺

经营管理是一门学问,剧场的经营管理就更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织在一起的学问。它要求剧场管理者除了要懂经营、会管理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市场判断能力,有剧目和活动的组织能力以及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所需要的资源配置能力等等。在二十世纪末,一个省份面对全国招聘省直机构领导干部时,唯一无人报名的岗位就是该省大剧院的经理。这个案例说明,在全国范围内,熟悉剧场的经营管理、有信心把剧场的经营管理搞好的人才太少了。当前人才的培养速度更是赶不上剧场的建设速度,人才奇缺的现象更加严重,这一点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 剧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5.1 科学合理推进剧场建设

表10是部分发达国家的不完全统计的剧场数量。从人口数量与剧场数量的比值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剧场的总体数量仍偏少,地域分布仍需合理布局,品种类型有待丰富,剧场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上升,人民群众欣赏艺术表演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而其物质基础——剧场,数量相对短缺,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欣赏艺术表演的需求。在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推动剧场的建设,在没有剧场的地市级城市,甚至区县兴建剧场,也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举措。

剧场建设要与当地的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艺术演出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重视剧场的后期运营管理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应建设单体的专业剧场,少建大体量综合性剧场。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市级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应尽量建设多用途剧场。

5.2 加强政府指导,统筹全局规划

目前,我国大部分剧场都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建设。在剧场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加强剧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和指导协调,探索建立剧场建设专业咨询机制,加快制定剧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剧场项目决策和设施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使剧场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5.2.1 建立剧场建设第三方咨询机制

由于我国剧场总数较少,很多建筑设计公司缺乏剧场设计经验。建议建立剧场建设第三方咨询制度,委托在剧场建设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从设计阶段入手,指导业主深入研究剧场使用需求,明确设计任务,科学合理地提出剧场的型制、功能划分、设备配置、工艺参数等建议,从而不仅降低建设成本,也能够确保建成的剧场好管、好用。

5.2.2 制定剧场建设标准

根据剧场的功能定位和使用要求,及时制定剧场建设标准。第一,在剧场的建设规模方面,要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剧场建设规模标准,指导各地剧场建设。明确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剧场在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各功能区面积比例、设备配置等方面的要求,推进剧场建设的规划化进程。第二,推动剧场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剧场分类定级工作,促进剧场健康稳定发展。

在以标准规范剧场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剧场建设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对待地方政府、业主和建筑设计师对标志性、个性化的追求,实现剧场功能与创造性外形的科学结合。同时,积极推动剧场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剧场分类定级工作,促进剧场健康稳定发展。endprint

剧场工艺设计是剧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业主向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剧场设计委托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能够进行剧场工艺设计、咨询的单位和专家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剧场建设高潮所需人才的要求。导致许多拟建剧场在工艺设计上“拷贝”已建成剧场,出现剧场工艺雷同、设计失误也被复制的现象。

3.2.4 脱离演剧的实际需求

我国新建设的剧场大多是按照上演保留剧目的剧场型制来进行设计建造的,舞台采用镜框式台口和“品字形”舞台。但是,当前的演出团体多以巡演为主、剧场以出租为主,巡演剧团多只使用台上设备,台下设备大部分不用,而是在舞台台面上安装搭建自己带来的机械设备。这就致使品字形舞台的利用率很低,特别是台下设备的使用率更低。因为剧团自己带来的舞台机械是与舞美设计的布景道具紧密结合、根据剧情设计的,它要适应巡演要求,保证换了别的剧场仍然可以使用。在剧场建设中普遍花费了大量资金配置的台下设备的常年闲置,正是忽略当前演剧的国情所带来的问题。

4 剧场经营的主要问题

造成多数剧场经营困难,演出场次不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费保障不足和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4.1 剧场的性质定位

剧场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机构,以演出高雅艺术和普及艺术教育为己任的剧场应属于公益性质。在艺术演出市场非常成熟的国家,因为剧场承担着公共文化的部分职能,所以国家给予一定的甚至是高额的政府补贴,剧场也能够从社会上得到一部分捐赠和赞助,以补助剧场的运营。当前我国对所有的剧场定性为“经营性”机构,必然缺少政府补贴。加之政策方面原因,社会捐赠和赞助也较少,造成剧场经费长期不足,经营较为艰难。

4.2 运营成本高

剧场的运营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运营成本包括水电费、能源费、人工成本、剧目生产与引进、宣传推广费等等,企业化管理的剧场还涉及到固定资产折旧和纳税,导致运营成本很高。剧场在高成本运营下,完全靠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或导致票价居高不下,令观众难以走进剧院;或造成剧场租金高,令剧团望而却步。当剧团生产了剧目却没能力租场时,剧场则更难以组织持续性演出。长此以往,剧场就会步入既无演出又无收入的恶性循环中。

4.3 剧目供给不足,消费需求不旺

尽管我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当前表演艺术创新生产能力仍然不足。适合于地区消费偏好、具有特色的剧目创作生产供给能力较弱,剧场里既叫好又叫座的剧目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场资源的使用和演出市场的发展。

艺术表演的消费市场仍不成熟。这既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娱乐节目充斥的时代背景有关。能够走进剧场欣赏艺术表演的消费群体数量总体呈偏少状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艺术表演消费群体数量较多,而全国性的艺术表演消费群体平均数量仍然不高。所以,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培育艺术表演消费市场,使更多的群体对艺术表演产生兴趣、进而消费,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4.4 剧场经营管理人才奇缺

经营管理是一门学问,剧场的经营管理就更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织在一起的学问。它要求剧场管理者除了要懂经营、会管理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市场判断能力,有剧目和活动的组织能力以及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所需要的资源配置能力等等。在二十世纪末,一个省份面对全国招聘省直机构领导干部时,唯一无人报名的岗位就是该省大剧院的经理。这个案例说明,在全国范围内,熟悉剧场的经营管理、有信心把剧场的经营管理搞好的人才太少了。当前人才的培养速度更是赶不上剧场的建设速度,人才奇缺的现象更加严重,这一点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 剧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5.1 科学合理推进剧场建设

表10是部分发达国家的不完全统计的剧场数量。从人口数量与剧场数量的比值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剧场的总体数量仍偏少,地域分布仍需合理布局,品种类型有待丰富,剧场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上升,人民群众欣赏艺术表演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而其物质基础——剧场,数量相对短缺,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欣赏艺术表演的需求。在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推动剧场的建设,在没有剧场的地市级城市,甚至区县兴建剧场,也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举措。

剧场建设要与当地的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艺术演出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重视剧场的后期运营管理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应建设单体的专业剧场,少建大体量综合性剧场。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市级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应尽量建设多用途剧场。

5.2 加强政府指导,统筹全局规划

目前,我国大部分剧场都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建设。在剧场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加强剧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和指导协调,探索建立剧场建设专业咨询机制,加快制定剧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剧场项目决策和设施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使剧场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5.2.1 建立剧场建设第三方咨询机制

由于我国剧场总数较少,很多建筑设计公司缺乏剧场设计经验。建议建立剧场建设第三方咨询制度,委托在剧场建设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从设计阶段入手,指导业主深入研究剧场使用需求,明确设计任务,科学合理地提出剧场的型制、功能划分、设备配置、工艺参数等建议,从而不仅降低建设成本,也能够确保建成的剧场好管、好用。

5.2.2 制定剧场建设标准

根据剧场的功能定位和使用要求,及时制定剧场建设标准。第一,在剧场的建设规模方面,要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剧场建设规模标准,指导各地剧场建设。明确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剧场在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各功能区面积比例、设备配置等方面的要求,推进剧场建设的规划化进程。第二,推动剧场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剧场分类定级工作,促进剧场健康稳定发展。

在以标准规范剧场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剧场建设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对待地方政府、业主和建筑设计师对标志性、个性化的追求,实现剧场功能与创造性外形的科学结合。同时,积极推动剧场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剧场分类定级工作,促进剧场健康稳定发展。endprint

剧场工艺设计是剧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业主向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剧场设计委托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能够进行剧场工艺设计、咨询的单位和专家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剧场建设高潮所需人才的要求。导致许多拟建剧场在工艺设计上“拷贝”已建成剧场,出现剧场工艺雷同、设计失误也被复制的现象。

3.2.4 脱离演剧的实际需求

我国新建设的剧场大多是按照上演保留剧目的剧场型制来进行设计建造的,舞台采用镜框式台口和“品字形”舞台。但是,当前的演出团体多以巡演为主、剧场以出租为主,巡演剧团多只使用台上设备,台下设备大部分不用,而是在舞台台面上安装搭建自己带来的机械设备。这就致使品字形舞台的利用率很低,特别是台下设备的使用率更低。因为剧团自己带来的舞台机械是与舞美设计的布景道具紧密结合、根据剧情设计的,它要适应巡演要求,保证换了别的剧场仍然可以使用。在剧场建设中普遍花费了大量资金配置的台下设备的常年闲置,正是忽略当前演剧的国情所带来的问题。

4 剧场经营的主要问题

造成多数剧场经营困难,演出场次不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费保障不足和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4.1 剧场的性质定位

剧场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机构,以演出高雅艺术和普及艺术教育为己任的剧场应属于公益性质。在艺术演出市场非常成熟的国家,因为剧场承担着公共文化的部分职能,所以国家给予一定的甚至是高额的政府补贴,剧场也能够从社会上得到一部分捐赠和赞助,以补助剧场的运营。当前我国对所有的剧场定性为“经营性”机构,必然缺少政府补贴。加之政策方面原因,社会捐赠和赞助也较少,造成剧场经费长期不足,经营较为艰难。

4.2 运营成本高

剧场的运营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运营成本包括水电费、能源费、人工成本、剧目生产与引进、宣传推广费等等,企业化管理的剧场还涉及到固定资产折旧和纳税,导致运营成本很高。剧场在高成本运营下,完全靠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或导致票价居高不下,令观众难以走进剧院;或造成剧场租金高,令剧团望而却步。当剧团生产了剧目却没能力租场时,剧场则更难以组织持续性演出。长此以往,剧场就会步入既无演出又无收入的恶性循环中。

4.3 剧目供给不足,消费需求不旺

尽管我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当前表演艺术创新生产能力仍然不足。适合于地区消费偏好、具有特色的剧目创作生产供给能力较弱,剧场里既叫好又叫座的剧目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场资源的使用和演出市场的发展。

艺术表演的消费市场仍不成熟。这既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娱乐节目充斥的时代背景有关。能够走进剧场欣赏艺术表演的消费群体数量总体呈偏少状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艺术表演消费群体数量较多,而全国性的艺术表演消费群体平均数量仍然不高。所以,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培育艺术表演消费市场,使更多的群体对艺术表演产生兴趣、进而消费,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4.4 剧场经营管理人才奇缺

经营管理是一门学问,剧场的经营管理就更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织在一起的学问。它要求剧场管理者除了要懂经营、会管理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市场判断能力,有剧目和活动的组织能力以及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所需要的资源配置能力等等。在二十世纪末,一个省份面对全国招聘省直机构领导干部时,唯一无人报名的岗位就是该省大剧院的经理。这个案例说明,在全国范围内,熟悉剧场的经营管理、有信心把剧场的经营管理搞好的人才太少了。当前人才的培养速度更是赶不上剧场的建设速度,人才奇缺的现象更加严重,这一点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 剧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5.1 科学合理推进剧场建设

表10是部分发达国家的不完全统计的剧场数量。从人口数量与剧场数量的比值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剧场的总体数量仍偏少,地域分布仍需合理布局,品种类型有待丰富,剧场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上升,人民群众欣赏艺术表演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而其物质基础——剧场,数量相对短缺,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欣赏艺术表演的需求。在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推动剧场的建设,在没有剧场的地市级城市,甚至区县兴建剧场,也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举措。

剧场建设要与当地的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艺术演出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重视剧场的后期运营管理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应建设单体的专业剧场,少建大体量综合性剧场。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市级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应尽量建设多用途剧场。

5.2 加强政府指导,统筹全局规划

目前,我国大部分剧场都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建设。在剧场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加强剧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和指导协调,探索建立剧场建设专业咨询机制,加快制定剧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剧场项目决策和设施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使剧场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5.2.1 建立剧场建设第三方咨询机制

由于我国剧场总数较少,很多建筑设计公司缺乏剧场设计经验。建议建立剧场建设第三方咨询制度,委托在剧场建设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从设计阶段入手,指导业主深入研究剧场使用需求,明确设计任务,科学合理地提出剧场的型制、功能划分、设备配置、工艺参数等建议,从而不仅降低建设成本,也能够确保建成的剧场好管、好用。

5.2.2 制定剧场建设标准

根据剧场的功能定位和使用要求,及时制定剧场建设标准。第一,在剧场的建设规模方面,要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剧场建设规模标准,指导各地剧场建设。明确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剧场在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各功能区面积比例、设备配置等方面的要求,推进剧场建设的规划化进程。第二,推动剧场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剧场分类定级工作,促进剧场健康稳定发展。

在以标准规范剧场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剧场建设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对待地方政府、业主和建筑设计师对标志性、个性化的追求,实现剧场功能与创造性外形的科学结合。同时,积极推动剧场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剧场分类定级工作,促进剧场健康稳定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