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讲述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曾在上世纪响彻大江南北,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蓬勃之地。
1986年9月13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了“广西平果铝要搞”的批示。1995年,一座现代化铝都在平果母亲河右江河畔昂然崛起。这给正苦苦寻找和扩展扶贫途径的平果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成为西南扶贫开发的一个减贫摘帽样本。
2013年元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党报《右江日报》头版头条上发布了一则消息——《“三驾马车”拉动“经济车轮” 平果县财政收入突破20亿》,作为全区首个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县,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震动之余,这条新闻也勾起大家的好奇之心:一个刚刚摘掉“国贫县”“帽子”的平果县,缘何能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全区首个财政收入突破20亿的财政大县?
穷县的铝工业梦
平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隶属百色市,是邓小平当年领导百色起义、开展革命活动的重点区域。全县总面积2485平方公里,辖9镇3乡18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2万人。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平果县集“老少边山穷移”于一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县贫困人口曾占总人口的90%,2010年前,该县都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1986年9月13日,邓小平在听取汇报后,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广西平果铝要搞”的批示。在他的直接关怀下,1995年,国家重点工程平果铝建成投产,一座现代化厂房的身影倒映在右江里。
这家中铝广西分公司(原平果铝业公司)集矿山开采、氧化铝、电解铝生产于一体,属国家特大型综合性铝冶炼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既把平果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也成为平果构建特色经济的依托。
2002年,在毗邻平果铝的乱石滩上,平果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一批批涉铝企业相继入驻。强强碳素、平果亚洲铝业、平铝集团,这些当年入驻园区的“元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年纳税几千万元的纳税大户。当时,平果工业园区主要围绕铝水企业、铝水生产、铝型材加工等引进、建立企业,依靠铝资源优势,平果县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成为全区第一个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
铝产业的红火并没有让平果县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单一的铝工业发展格局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做优工业的不二选择。200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从招商引资方面下功夫,择优选择可促进全县产业调整、带动经济发展的项目。在大力发展铝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非铝产业,重点培植壮大糖业、门业、碳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破一铝独大的产业格局。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为平果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时,平果县委、县政府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提出了平果县“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依托铝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非铝产业,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尽快带动和扩大就业。
县委、县政府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包括强强碳素、平铝集团、亚洲铝业、博导铝镁等在内的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进驻并发展壮大。2013年,全县涉铝企业达33家,铝产业产值达173.5亿元。广邑门业、双迎门业等13家门业及其配套企业已落户工业园区并竣工投产,实现日产2000樘门规模,为打造西南最大的门业基地奠定了基础;金麦克生物科技、浙江中财管业等项目落地开花,项目建设热火朝天。2013年,非铝产业产值达5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
铝工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成了贫困农户增收的一大亮点。“十一五”期间,平果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45.81亿元,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26.4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28.49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大关,达50.13亿元。全县累计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14亿元,入园企业达56家,2007年该园区被确定为自治区A类园区。
工业经济水平上来后,平果也下大力气搞扶贫开发。1997年底开始,平果县集中资金和力量,连续开展了人畜饮水、村级道路建设、茅草房改造、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改善办学条件、地头水柜建设、易地移民安置,沼气池建设等10大会战,使贫困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期完成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任务。
2001年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启动后,平果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全县扶贫工作形势,确立了“借铝兴平,依托平果铝,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以工哺农,加快脱贫步伐”的扶贫攻坚战略,并认真付诸实施,取得了较大成就。
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2.21亿元,同比增长13.6%;财政收入完成15.32亿元,同比增长27.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26亿元,同比增长45.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75元,同比增长6.34%;农民人均纯收入3915元,同比增长13.4%,连续九届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
“十二五”以后,随着国家扶贫政策、机制的调整,平果县被摘掉了“国贫县”的“帽子”。县委、县政府针对本县城乡发展不平衡、尚有较大规模农村贫困人口需要扶持的实际,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扶贫民生,使得全县在短短几年间,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得到较快发展,民生不断改善。
扶贫开发助推平果梦
平果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工业较强、农业较弱,县城较强、农村较弱,财力较强、民生较弱的“三强三弱”问题,农村的发展水平较大程度上落后于全县的整体发展水平。针对这一问题,该县提出了以“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民生”的战略思路,全力以赴提高农村发展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补齐“农村”这一短板。endprint
基础设施扶贫,解决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十二五”以来,平果县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544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其中投入1540万元用于乡级路、旅游道路的全面硬化;投入2280万元修建村级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投入1620万元修建屯级路,解决偏远村屯行路难的问题;建成贫困村安全饮水项目322处,解决6.7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242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391套,建成2461套。在农民工进城方面,该县早在2006年就专门为农民工建造廉价住宅小区,2008年建设一所公办学校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产业扶贫,解决群众增收后劲不足问题。自2011年起,平果县提出了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的发展目标,每年均投入1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培植火龙果、葡萄、种桑养蚕、林下养鸡等高效特色主导产业,促进火龙果由1788亩发展到2.28万亩;葡萄由6275亩发展到1.56万亩;桑园发展到5.44万亩;林下养鸡2011年突破1000万羽,2012年突破2000万羽,2013年突破3000万羽。同时,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观光融合,大力发展农家乐、蔬果采摘、荷花观赏等,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创业扶贫,解决农民工就业转型升级问题。2013年,为解决有技术缺资金的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平果县委、县政府部署创建了农民工创业园,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搭建平台。该创业园占地2500亩,计划投资30亿元,不仅有生产发展所需的厂房,还包含了生活所需的住宅、商业服务、幼儿园等系列配套设施,全方位解决农民工创业就业的项目场地、基本生活、子女入学等问题。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容纳136家微小企业,年实现营业收入21.25亿元、纳税3.18亿元,并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
教育扶贫,解决农村长远发展问题。2013年9月,该县把原在乡镇就读的1554名初中生全部转移到县城就读,实现农村学生与县城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解决全部乡镇学生交通费补助和生活费补助,保证学生不会因贫困而辍学,提高巩固入学率。另外,定向为乡镇农村学校培养年轻教师,在每个乡镇建设至少一所公办幼儿园,推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目标。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平果三中等名校,实施“名校名师”带动工程,促进名校教师与本地教师、城镇教师与乡村教师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
党建促扶贫,解决基层基础薄弱问题。平果县开展“扶贫攻坚党旗红”活动,深入实施村级党组织书记带富、农村党员争富、大学生村官创业、后进村整顿提升、党代表团常任制试点等“五大工程”, 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施“困难党员致富帮扶工程”,重点扶持300名大石山区农村困难党员发展种植火龙果,帮扶困难党员率先增收致富。全力推进“扶贫攻关红火全覆盖工程”,在29个产业空白村发展火龙果种植,帮助大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2013年,平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35元,增速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5个百分点左右。2014年,全县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55元,同比增长15%。
发展和扶贫比翼齐飞
由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并坚持不换镜头一抓到底,平果县经济实现了腾飞,社会各项事业也不断取得进步,成为西部令人瞩目的一颗新星。2013年,平果县财政收入22.15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15亿元,上划中央收入6.5亿元,上划自治区收入1.5亿元。在收入结构中,非税收入7.18亿元,占总收入的32.39%。
不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本,平果人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
平果的财政收入总量虽大,但由于受体制等方面因素影响,上划税收多、返还少,非税比重过大,另外人员经费等刚性支出比例大,每年工资及公用经费开支7亿多元、其他事业发展4.5亿元左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实际可用财力很少,运行压力很大,仍属“吃饭型”财政,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平果县虽然脱掉了国定贫困县“帽子”,但对扶贫民生的探索力度仍然不减。2012年,平果县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工业企业不断增多,第三产业不断繁荣、企业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等积极条件,都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扶贫工作的步伐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
为探索推进平果县扶贫工作新路子,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实施“三三制”整屯脱贫试点工程,即根据群众意愿,一部分贫困户安置到县城企业就业;一部分贫困户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右江河谷地带发展种养产业;一部分贫困户就地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种养产业。计划从2013—2016年,用4年左右的时间,以屯为单位,逐步迁移大石山区人口,彻底斩断穷根。
但是,由于“脱帽”后,平果县无法享受到更多资金和政策扶持,加之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此项扶贫试点工程至今无法顺利推进。这主要是因为在“脱帽”后,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卫生、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部分项目,不再列入中央、自治区的层面进行统筹,每年减少投入资金达1亿元以上。目前全县仍有贫困人口12.7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如果失去了国家有关扶贫政策的扶持,仅靠自身财力,平果的扶贫工作仍面临巨大的困难。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平果县被列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划县,但其扶持政策仍属于“本地粮票”,很多扶持政策没有与片区县在国家层面上同等享受。几年来,平果县狠抓产业培植,抓典型抓示范,探索出火龙果、林下养鸡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扶贫致富的路子。但现在的问题是:项目有了,技术有了,如果想大范围推广开来,单靠县本级财政,却是一件大难事。平果县委书记韦周凡说,如果资金条件具备,将为全县产业扶贫扩容提速注入强大的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