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玉崇(1993——),女,汉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经济学系 ,学历:本科(未毕业),研究方向:经济学。
摘 要:青海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也是很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长地。为了解决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单一,收入来源渠道窄的问题,以实现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快速、持续、稳定增长,客观上要求我们拓展思路寻找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从而给我们提供了拓宽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的渠道思路。
关键词:三江源;农牧民收入;因素分析
1.引言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区和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不仅生态环境有了很明显的好转,而且地区的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农牧民收入水平同样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三江源地区的收入结构较之以前也有所优化。但是从整体来看,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农牧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三江源地区经济的滞后,亟待我们的关注与探讨。
2.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收入水平和结构
在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虽然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呈现出了日益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三江源区地区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高原畜牧业为主)等因素的限制,源区农牧民整体的增收速度缓慢。
2.1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2005-2013年期间,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608.4元,年均增长率为7.8%。虽然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近些年有了很大的增加,农牧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还是比较低。2012年底,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比上年增加22.44%,具体情况如表2.1所示。
结合表2-1可知,三江源地区与本省其他各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2三江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乡村和城镇作为两个相对对立的经济而存在,且它们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从下表2.3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三江源地区的这一发展特点:
从上表2.3可以看出,2008-2013年以来,三江源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于2008年增长了44.63%,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较于2008年增长了3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对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说增长较为缓慢,并且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差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比值小幅度上下波动。
3.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的构成分析
对于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问题,究其原因,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来源渠道窄,收入构成单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1家庭经营收入是农牧民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
2013年,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全年的人均纯收入为 3037.15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675.73元,占88.10%,并且一直以来,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农牧民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
2008-2013年,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是87.03% 、87.11%、87.99%、88.12%、85.88%、88.10%,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一直很大,虽然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是总体来看,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还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3.2第一产业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2013年,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第一产业纯收入为448201.9万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91.3% 。下图为2013年三江源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收入构成图:
从上图2-1我们可以看出,红色部分的牧业占据绝大部分面积,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来源。2011年,三江源地区农业、牧业、林业和其它收入产值分别是88295.77万元、340454.16万元、1344.61万元和18107.36万元,可见牧业在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最大,给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的收入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经济学系)
参考文献
[1] 王国敏.影响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与政策选择 [J].社会科学研究,2004
[2] 王国敏,曹萍.农民增收从实证分析道理论研究 [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 马文丽,黄全云.青海省农牧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奶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