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萌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构建过程中重要一步,对商业银行带来深刻变革。本文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利率市场对于商业银行影响,包括降低利息收入,加大管理利率风险难度,加剧商业银行间竞争,探讨商业银行需要采取的对策,亟需加速金融创新、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产品定价能力。
【摘 要】利率市场化;利息收入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设想。1995年人民银行成立,对利率实行统一管理,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上遵循先开放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利率市场化,培育建立市场化利率体系。存贷利率市场化则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存款后短期、小额存款顺序进行,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以期望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1.逐步培育建立市场利率体系,基本完成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间市场上,1996年6月,同业拆借利率取消上限管制,实现拆解利率完全市场化,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始。1997 年6月,银行间同业市场启动债券回购业务并放开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均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同步实现了市场化,仅企业债发行利率上限、短融票发行下限仍然受到一些指导。2005 年3 月,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完全放开。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形成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基准收益率曲线,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准备基础。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正式运行,3个月以内的短端SHIBOR充分反映了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与拆借、质押式回购利率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隔夜、7天品种达到0.99,代表性提高,以其为基准的市场交易扩大,SHIBOR已经初步确立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地位。
2.境内外币存贷利率市场基础较成熟,市场化步伐相对较快。2000年9月境内外币贷款完全放开,同时,开放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到2004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快速完成市场化过程。2014年上海自贸区还有望于近期推出外币存贷利率完全放开的试点。
3.人民币存贷利率市场化过程相对曲折,先贷款市场化再存款市场化,先长期大额存款后短期小额存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经济景气下滑的环境下,为扩大中小企业融资,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破冰之举,即1998年10月31日起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10%不变,1999年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再度扩大。到2004 年10 月下限管制、上限放开,基本实现市场化,随后下浮范围逐步扩大,直至2013 年7 月全面放开。相较贷款利率市场化,考虑到金融体系安全,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步伐更为审慎。1999年10月,人民银行允许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试办长期大额协议存款,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2002年至2003年,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逐步扩大,进而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机构在商业银行批发市场中的大额协议存款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定价。2004年10月,与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同步实行了存款利率上限管理。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下限放开,上浮10%。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同业CD 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人民币存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环有待完善。
4.推进人民银行利率体系建设,优化央行存款利率结构,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2003年12月,人民银行改革了准备金存款利率制度,对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采取“一个账户,两种利率”的方式分别计息,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客观上发挥了货币市场利率下限的作用。2003年,人民银行还改革了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制度,按照新老划段的方式,新增邮储转存款改为按照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计息,分流了部分农村资金。2004年物价出现上涨趋势、国民经济景气上升的背景下,再贷款浮息制度出台,建立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确定方式,提高了再贷款利率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2013 年7 月,央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完全由商业银行自定。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冲击
1.利率市场化降低商业银行利息收入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利息收入占比仍偏高。2014年最新公布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3年年报中显示,利息净收入和营业收入占比数据均在75%以上,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总收入普遍较国有银行稍高,其中,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比重超过80%。从趋势上来看,2009年以来,利息收入占比营业收入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与国外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大差距,如汇丰银行这一比例仅为50%。
开放利率管制,大部分国家净利息收入比重持续降低,利差波幅扩大。美国自实施利率市场化以来,净利息收入占比从1970 年的81.1%到1995 年的65.2%持续下降。日本1980-1984年间,净利息收入占比平均值为73%,而自1985 年以后的10 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该平均值降到56%, 1995年到2000 年进一步降为51%。韩国在第二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存贷款利差虽有扩大,但随后逐步收缩,1997年存贷款利差为1.06个百分点,比1996年收窄21个基点。而利率市场化不一定导致利差收窄,而是加大利差波动范围。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利差收窄,最终变宽;日本在90 年代初期收窄,后来变宽;韩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很长时间维持零利率,95年以后利差为正数,并维持稳定;台湾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差扩大,完成以后反而收窄。
我国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存贷款利率上升成为大概率事件,且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传统利息收入占比偏高的商业银行将面临利息收入占比降低冲击。一方面,民间融资利率、信托产品收益率、理财产品收益率等市场资金利率来看,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同期利率,且央行实施稳健而并非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旦存贷利率自由浮动,存款贷款利率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加速,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规模快速发展,T+0快速赎回高流动性、高收益率及平台支付功能优势,在短短八个月时间里实现超过5000亿规模,与此同时,自2013年6月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增速呈现断崖式下跌,可以说,货币基金的强势加入打破了银行负债端原有的存款、同业负债、理财产品三角格局。而即将开启的存款上限将使得存款利率上升空间大于贷款利率,因而进一步导致净息差收窄,对商业银行传统利息收入模式形成冲击,其盈利能力短期内将下降。
2.利率市场化加大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难度
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具体是指由于利率水平非预期波动,致使资产负债价格发生非预期变化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按照央行规定利率收取存款,发放贷款,维持相对稳定利差。随着利率管制放开,利率更多遵循市场规律运行,受到宏观经济、央行政策、价格水平、国际经济形势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将导致其波动幅度及变动频率扩大,在存贷款期限错配的情况下,较容易出现利率风险。
以美国1990年代前后储贷危机为例,储贷机构业务吸收短期贷款,发放长期固定利率住宅抵押贷款,负债的存续期限小于资产。1978-1981年美国利率急剧上升,短期资金成本上升超过长期资产收益,利率风险暴露,储蓄机构经营困难开始倒闭。
3.利率市场化加剧商业银行间竞争
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通过非价格手段开展竞争,如开发新业务;一旦放开利率管制后,商业银行间自由竞争,采取更加激进经营理念,包括价格手段、发展风险系数更高的客户。在同等资质的贷款客户拼价格,将会导致商业银行实际贷款成本下降、实际存款成本上升,进而缩窄传统业务利润;若片面追求短期利息,强调通过提高利率弥补风险损失,则会导致整体贷款质量下降、实际贷款成本上升、信用风险的逐步增加。传统利息收入占比降低、利率风险提升、激烈竞争背景下,银行行业内部加速洗牌。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商业银行倒闭潮,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的80年代末期,倒闭的银行数量最多,仅1989年就倒闭了531家。从1982年到1994年,倒闭银行数量多达2300 余家(还不包括政府出面救援的银行),占全部银行总数的18%。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数量不断上升,从1970年的13511家上升到1986年1421家,但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银行总数随即锐减。尽管上世纪80年开始银行倒闭数量不断增加,但在开始几年,新开数量大于倒闭数量,但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倒闭数量剧增从而导致总量急剧下降。尽管如此,银行规模包括总资产、总负债、总贷款、总存款等指标均呈稳步上升趋势,银行间兼并重组加剧,集中度不断提高。日本的情况类似,日本银行数量从1980 年的157 家下降到2000 年的136家。如此同时,日本银行的集中度逐渐提高,CR1 从1989 年的6.6%上升到2000 年的10.4%,CR4 由最初的25.4%上升到33%,CR8 由42%上升到53.3%。
我国银行业,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占比达到60%以上。参照利率市场化前期银行业相对分散的美国来说,利率市场化尚且引起了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预计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集中程度,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可能不足以应对利率自由化带来的冲击。
三、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1.商业银行亟需加速金融创新
从美国经验来看,1980 年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为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依次经历了存款创新、贷款创新、衍生产品创新的金融创新路径,提升投资与交易类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主动降低存贷业务在商业银行中地位。国内存款利率市场化预演,引发商业银行集体行动。一方面开始限制客户每日往支付宝等工具中转账额度,包括将传统保本保收益或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升级为开放式理财产品,具备T+0 赎回属性;另一方面主动开源,银行主动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即T+0产品投资货币基金。目前,严格意义上推出类余额宝产品(T+0 赎回货基)的银行有包括平安、交行、工行、中行、民生等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两个月余额宝之类的产品规模增加7000亿元,两个月的新增数量增长超过过去10年,尽管如此,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只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预演,未来商业银行将获得绝对定价权,激发金融创新热情。
2.商业银行亟需加强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与经济转型的时期,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明显提高,商业银行应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应对,这将成为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之一。其一,借鉴外国银行成功经验,商业银行业可设立专门独立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依托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对利率风险进行日常监控,具体包括识别、计量、构建、处理、评价等五阶段基本流程。利率风险识别,是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利率风险测量,是衡量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利率风险处理,是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后运用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或幅度,或化解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通常采取承担、回避、补偿、分散、转移等处理方法;利率风险评价是指对前三个步骤的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了解风险管理的效果,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其二,采用利率缺口管理策略,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适时调整,规避利率波动风险,提高盈利水平。
3.商业银行亟待增强产品定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应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补偿、客户让利幅度、费用分摊、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对于不同的产品业务确定科学合理产品价格,以提高竞争力。
综上,为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速金融创新、加强风险管理、增强产品定价能力,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1-14
[2]巴曙松,金玲玲,朱元倩.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场金融研究,2012,(1):56-57
[3]胡芸,刘明彦.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J].银行家,2011,(5):102-105
[4]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52(4):27-37
[5]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3):131-135
[6]魏宝兰.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经济问题,2012,(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