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缨
长期以来,技术进口是我国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早期,我国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大部分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先进技术引进采取了鼓励政策,多年来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总体看来,过去的技术引进对我国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产业升级对国外技术需求逐渐减少
一国技术水平与国内产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一国拥有和掌握什么样的技术,产业结构就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先进技术是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先进技术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口;二是通过利用外资带来先进技术,但这种技术有可能局限在外资企业内部,外溢效应较差;三是国内进行自主研发,其中包括对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
通过进口和外资渠道引进的国外技术通常具有先进性,这种技术是国内不能提供的。当一国国内技术水平很低时,几乎所有的国外技术都是相对先进的,为此,该国对国外技术存在巨大需求,但实际的技术进口取决于该国产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预期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以及支付水平。因此,一国通常先引进中低端技术,而当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达到一定高度后,技术需求的整体结构向上升级,只有那些高于当时国内水平的技术才是先进的,此时对国外先进技术需求范围也逐渐缩小。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和相应的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快提升,国内技术需求结构也随之升级,我国对中低端和一般技术需求明显下降甚至消失,而未来产业结构继续升级所需的技术越来越集中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中高端技术方面。
发达国家向我国出口中高端技术存在限制
发达国家的中低端或一般技术,属于长期使用已经成熟的技术,利用这些技术生产的多为附加值不高的中低端产品。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后,这些技术使用频率降低,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也越来越少,甚至逐渐被淘汰。而中低端技术向我国转移,一方面可以与我国要素禀赋相结合形成先进适用技术,另一方面有利于出口国在国外延长技术生命周期,获得出口利润,还可以带动设备等出口,甚至可以通过转移实行技术控制。因此,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中低端技术一般不存在限制。
但是,发达国家对中高端技术出口存在较多限制。从企业层面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断升级,与发达国家企业在产业、产品中的竞争关系日趋增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关乎发达国家企业在差异化竞争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是企业对产业链控制力、国际竞争力和高额利润的重要来源。因此,企业有必要将高端技术保留在企业内部,一般情况下不但不会出口,而且对外投资时也会限制其在东道国的应用。
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有较强的应用和学习能力,加之我国研发能力越来越强,发达国家企业更为担心向我国出口对他们造成的威胁,因而不会向我国出口高端技术。从国家层面看,除担心向我国出口高端技术对国家竞争力构成的威胁外,还有更多其他方面考虑。例如,在信息通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军民两用等敏感产业,担心向我国转移技术可能引发安全威胁。再如,将技术出口管制作为他们谋求其他方面利益(如要求扩大市场开放)的谈判工具。其中,美国、欧盟长期对我国限制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最为典型,技术水平越先进,对我国出口限制越严格。
自主技术研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在劳动密集型传统竞争优势弱化后,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源泉。从理论和经验看,先进技术应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我国不但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引导产业贸易升级,还应该通过掌握高端技术构建由我国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依靠自主技术研发,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也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提高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必然要求。
未来,先进技术仍是引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我国一方面需要根据国内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升级要求,继续推动现有技术结构升级,即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技术迈进,原则上这种升级通过技术进口或自主技术研发方式都可以实现,但中高端技术进口更容易陷入外方技术控制的泥沼,因此自主技术研发方式对我国更为有利。另一方面,我国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属于国际领先的高端技术、尖端技术,由于外方不愿转让,而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取得突破。
在当前全球分工体系下,先进技术尤其是中高端技术需要长时间大规模的资本和人力投入,难以被模仿被复制、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是贸易产业链中的稀缺要素。相比之下,生产制造环节进入门槛较低,在市场上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可以充分选择生产制造方,而生产制造方只能被动接受这种选择。技术越先进、垄断优势越显著,对贸易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越强,因此先进技术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控制贸易产业链、组织生产制造的关键,是国际高端分工地位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进口技术一般不具有垄断性,即外方向我方出口后,不但本身可以继续使用,而且还可以继续出口给其他方。目前,我国已进入全球化生产经营阶段,为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对全球贸易产业链的控制力,同样需要通过自主研发获得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
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基础条件显著增强
第一,我国技术水平大大提升,未来自主技术研发建立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近年来,我国探索学习掌握了技术研发的经验和方法,国内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大为缩小,国内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自主技术研发成果也越来越多。
第二,我国具备自主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本条件。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素质、数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理工科大学本科在校人数早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在国外留学人数也持续大幅上升,一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地流入我国,这将大大改变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瓶颈,有望形成科技人才红利。事实上,近年来跨国公司越来越看重我国人力资本条件,把我国作为越来越重要的研发中心,我国企业更应该利用好人才优势,推动自主技术创新。
第三,我国具备自主创新的市场、资金等条件。我国人口众多,未来经济仍会保持较高增速,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市场成为全球短缺资源的情况下,我国不但是全球最大、最有活力的市场之一,而且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也将明显加快,这为我国先进技术发展和技术结构升级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
第四,我国促进自主技术创新的体制将逐步完善。科技体制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未来我国将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企业等技术创新主体将更多根据价格、成本、收益、风险等市场信号配置研发资源。在我国研发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市场化的技术创新体制,加之金融、人才等制度改革,有助于引导更多的资金、人才等投入到自主技术研发活动中,形成更多的自主技术成果。
创新是应对全球技术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和不少新兴发展中国家为摆脱危机影响、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国际技术创新活动明显加快。智能制造、页岩气、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都成为全球研发的重点,技术创新面临多点突破,新技术正在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新动力。
因此,我国在传统产业技术整体向中高端升级的同时,还面临全球新产业及其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由于新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其技术路线、方向、方法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加之新技术拥有方不愿转让,我国很难进口新技术。但也要看到,在新技术领域我国与先进国家并不存在巨大差距,在我国技术研发能力增强情况下,有望通过自主技术研发在形成新产业和新技术中取得突破。
发达国家不可能向我国出口最先进的高端、尖端技术,我国不可能通过不断升级的技术进口政策,获得与发达国家同步的先进技术。获得最先进的高端、尖端技术,最终还要依靠自主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