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
这是战争的最后一年。我们的部队驻扎在国境线上,离莫斯科很远。
傍晚,我回营房去。我疲倦极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压抑在我心头。
“让这一切都赶快结束,赶快回到家乡才好。”我思忖着。
庭院里,一个小女孩迎面向我走来,她身材纤细,梳着两条淡褐色的发辫。
“您好,叔叔。”她说的是陌生的语言,但听起来与俄语很相近。
“你好,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呀?”我问道,并热情地和这位新交攀谈起来。
“叫叶莲卡。”她慢条斯理地说,同时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注视着我。
“你几岁啦?”
“六岁半了。你几岁呀?”
“我呀,你看有几岁?”
叶莲卡犹疑了片刻,然后很自信地说:“大概,有十六岁吧。”
可爱的叶莲卡,这也许是她能数到的最大的数字。我不愿意让她失望,用肯定的口吻回答她:
“你说对了。”
我们坐在那儿,默不作声。
“叔叔,你讲个故事给我听好吗?”她要求我。
“从前,有个国王,”我开始讲了,“他很老了,同时,又很凶残。”
“像希特勒一样吗?”
“比希特勒还要凶残。”我一边讲,一边做出凶狠的表情。
“没有比希特勒更凶残的了,”叶莲卡提出抗议,“他是最凶恶的人,就是这个希特勒,他把我们都赶出家门,还把我的爸爸给偷走了。”
叶莲卡不说话了。后来,她又悄悄地对我耳语,好像是有什么秘密要跟我讲。
“以前,爸爸还常给我们写信,可现在不写了。是不是他忘了我们的地址?”
“大概是忘了。”我随声附和她。
我们重又沉默起来。我在痛苦地思索,怎样才能排解叶莲卡这些悲伤的思念,但始终找不到话题。我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说话。
最后,我问她:“告诉我,叶莲卡,你长大以后想做个什么样的人?”
她又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望着我:
“叔叔,我要像妈妈那样,长大做个寡妇。”她说出这个奇怪的字眼之后,自己也笑了。也许,在她看来,寡妇——这是个职业,就像司机,或者看院子的人一样。
我望着叶莲卡,望着她瘦削的双肩,望着她那像溪水一样在背上流淌的发辫,对自己刚才那瞬间的疲乏,感到无地自容。
(选自《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有删改)
读后一得
精彩的小小说善于捕捉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瞬间镜头,来反映深刻而重大的主题。这篇小小说便是这方面的最佳范例之一。从一个士兵和叶莲卡的对话中,我们了解了叶莲卡的可怜境遇。尤其是无忌的童言,“叔叔,我要像妈妈那样,长大做个寡妇”,这太让人震惊和心碎了,这是一个六岁半孩子对战争最有力的控诉。从这样的角度来表现残酷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方面的打击和与痛苦,堪称匠心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