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2014-08-27 23:13王晓萍孙丽华
吉林农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节水灌溉水稻

王晓萍+孙丽华

摘要:水稻夺高产,必须改革稻田的整地和灌水技术,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使水稻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基本经验是要看根定水、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增产,再有是水、肥、气、热这四个条件与土壤肥力相结合,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温、干干湿湿,壮根保叶提高产量,这就是新灌水技术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水稻;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50-1

1水稻控制灌溉的概念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稻苗本田移栽后,在田面土壤饱和含水量(即汪泥塌水)的基础上返青活苗,在返青以后的各个生长阶段,除保证水稻正常生态需水外,田面一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

2节水控制灌溉的原理

控制灌溉技术在显著减少水稻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耗水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水稻叶面蒸腾耗水,使水稻叶面和蒸腾光合作用处于一种新的协调状态。

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株型形成具有显著的促控作用,可消耗或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具有良好的保肥改土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率高,即节水又增产,还能提高水稻品质。

3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特点

改变了传统的灌溉理论,符合高产水平水稻需水规律,有效地减少了水稻灌溉用水量,实现了水稻高产基础上的再增产,提高了稻米品质;水稻水分生产成倍提高;有效地利用了水稻生育期的光热资源;减少了田间渗漏及土壤肥力的流失;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投入少而收益高;减少了稻田的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发展;提高了水稻的根系活力。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采用控制灌溉技术种植水稻,是水稻种植史上的一次新的技术革命,这项技术的推广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应用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县已经试验示范多年,为了让广大稻农尽早接受它,我们在我县种稻大乡又开展大面积推广工作。

4.1输水过程中的节水

渠道节水潜力很大,目前,跑、冒、渗、漏现象比较严重,各地渠系水的利用率很低,浪费很大,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跑、冒、渗、漏,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

4.2田间灌溉中的节水

可以采取管道灌溉技术,减少田间灌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提高田间灌溉水的利用率。

4.3用水过程中的节水

推行计划用水和科学用水,实行定额用水,加强田间用水的管理。

4.4采取农业措施节水

大力推广旱耙、泡田、整地、插秧一茬水的节水的灌溉方法,要实行一把锹管水制度,突出一个“早”字,即早育苗,早整地、早泡田、早插秧、早整地、整好地,对已翻地块,要早施肥、早耙地、改变过去传统的灌水方法,有效利用仅有水源,扩大水田面积;对未秋翻地块,全面推行早旋、早整地、早泡田,当土块泡透后,充分利用田间回归水进行水耙地,节约用水。做到三个集中,即集中放水,集中泡田、集中插秧,千方百计缩短插秧期。

4.5合理灌水节水

水田灌溉的原则是:以浅为主,干干湿湿间歇灌溉,以水保温,以水增温,以水促控,以气养根,以根保叶,活秆成熟。具体措施是:花达水插秧,做到寸水不漏泥;浅水促分蘖,昼停夜灌,提高水温;分蘖后期主要控制无效分蘖,在6月末,当水稻计划茎数达到80%时,进行排水晒田5~7天,实行干干湿湿地间歇灌溉技术,以浅为主;7月中下旬出现17℃以下低温时,深水护胎,这是防御障碍型低温冷害的有效措施;出穗期浅水灌溉;齐穗后间歇灌溉。以上灌溉方式既保证水稻需水要求,又保证土壤通气,前期多湿少干,后期多干少湿,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停水时期应在出穗后35天以上,保证优质米的质量,同时可减少惊纹。

5结语

总之,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进行“薄、浅、湿、晒”的控制灌溉,既节约用水,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改变了以往水稻大水漫灌、串灌的旧习惯。它不需增加工程投资,只要按照节水灌溉制度灌水即可。“薄、浅、湿、晒”(薄水插秧、浅水育秧、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旱育稀植”(旱育旱栽,稀植,适当补水)等技术,彻底打破了“水稻必须用水泡”的错误观念,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作者简介:王晓萍,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猜你喜欢
节水灌溉水稻
坚持节水
什么是海水稻
节水公益广告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一季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