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动力,一个民族或地区生生不息的力量。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兰考调研,这是他第二次到兰考。当年焦裕禄留在兰考大地上的精神,推动着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给扶贫事业带来新的启发。“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总书记的论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6月5日,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在调研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湘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突出精细化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别是要注重实施内源式扶贫,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走出一条符合湘西实际的脱贫致富路子。
扶贫开发,攻坚正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扶贫开发时间紧、任务重,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贫困地区越需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创出致富路,依托内力,借助外力,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圆小康梦。
中国共产党让一个寓言复苏
愚公移山是一则古老的寓言,从前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却家喻户晓起来,并演化成千万人的行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愚公移山的号召,盼来民族解放、祖国独立的全国人民,满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气奋发地建设着祖国、家乡。那一时期,产生了大量典型,如河南的红旗渠,山西的大寨,河北的沙石峪……这些地区的人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机械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缔造了一个个奇迹,成为彪炳史册的典范。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花香鸟语的宜居空间,还是共产党员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无私奉献精神。尽管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早就成为佳话流传在中华大地上,但广大群众有组织、成规模地改变家乡、建设祖国的行动,还是集中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了巨大释放,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的差距也日渐加大。缩减城乡差别,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是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的期盼,党和政府为此做出了很大努力,对老少边贫地区的扶持,历来被放到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扶贫事业也取得了令国际瞩目的成就。在这一进程中,有些村庄不等不靠,将自力更生精神与搏击市场的勇气相结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理想,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这些村庄的做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充分地发挥了内生动力。
扶贫呼唤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劳动力各方面的素质、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是增强内生动力的题中之义。一个地区在经济上的内生动力越强,对外界的依存度就越低,也越能独立自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扶贫事业高度重视,脱贫致富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还是一项具有战略地位的政治任务。在一个个贫困县摘帽、一个个贫困村脱贫的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深思。
近年来,一些贫困县斥资上亿建豪华办公楼的新闻不绝于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的利辛县,1994年被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2002年又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几年来,每年享受着国家财政5个多亿的支持,但扶贫款的大头竟然用来搞基建。有媒体报道,该县在建设上存在着无招投标、无划拨程序、无竣工验收的漏洞。由于造血功能缺失,产业扶贫力度小,利辛县至今依然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前不久,在央视对其豪华办公楼曝光三天后,县委县政府狼狈不堪地搬了出去。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申报贫困县是一项一劳永逸之举,贫困县不需要年复一年跑政策、跑资金,付出的成本相对低廉,使得一些县贫困成瘾。
近期,一位来自江西某老区县兼贫困县的乡镇女干部,向记者坦陈了这样一个困惑:她们最近在做建档立卡工作,在入户了解情况、采集信息时,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很敏感,追问这是否和扶贫有关。乡镇干部深知村民们询问的含义:如果和扶贫有关,就夸大家庭贫困情况,比如,少报外出务工收入,虚报家中病人的开支等。为求尽可能采集到准确信息,乡镇干部们只能隐瞒采集的真实目的,但到了公示阶段,还是瞒不住的。因此,她很纠结。
另外,记者赴某核桃种植大县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发展核桃产业的过程中,扶贫干部经历了一些匪夷所思的困难。比如,扶贫办免费提供核桃苗、免费提供技术,协助农民把核桃苗木种好后,过一段时间再去察看,竟然发现杂草丛生,原因是农民不愿投工投劳。按理说,三到五年后,这些农民就是核桃树的受益者,但他们竟然连弯腰拔拔草的事都不想做。村集体又缺钱,扶贫干部只好自掏腰包,“雇”农民给他们自家的核桃地拔草。
无论是专项扶贫,还是社会扶贫,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希望能扶真贫、真扶贫。但受扶者若因此被惯坏,养成依赖心理,觉得自己被帮被助是天经地义,甚至因少受帮助而愤愤不平,这样的心态,对于脱贫致富真是悲哀。难怪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直言:“(想)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一味地给钱是不对的。”他说,扶贫,最终还是靠发展来实现,靠内生动力来实现,而不是让贫困村总是“等、靠、要”。
不同的村支书给出相同的建议
福建省梅山镇蓉中村不临山、不临海,没有任何资源优势,但在村支书李振生的带领下,这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不仅成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还在自身富起来的同时,以双联的办法,正在帮助甘肃两个贫困村脱贫。
有着丰富脱贫经验的李振生认为:贫困村之所以长期贫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具体表现为:安于贫困、乐于贫困、不思进取、不愿拼搏、怕担风险;等政府扶贫照顾,靠救济坐享其成,要钱、要物、要政策,就是不要求“断奶”。而贫困村又几乎都是“空壳村”——经济落后,缺乏劳动力,基层党组织的班子一般只有3-5人,村书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无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针对空壳村的情况,李振生给出了如下建议:其一,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农村的‘80后、‘90后不愿意种田的大有人在,发展经济的主体实力几乎被掏空,留守在村里的尽是老人、妇女、小孩。所以,整合土地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非常必要,这样不仅能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轻劳动力回来创业,还能让农民拿出土地变股东,让他们有干劲。”
其二,加快全国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当务之急。李振生在甘肃省受帮扶贫困村考察中发现,“空壳村”由于村集体无收入,村里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根本没钱投入,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致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为此,他建议:国务院扶贫办和农业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全国贫困村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各级党委、政府把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其三,强化全国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李振生建议,应该把有爱心、有大局观、有责任、有担当、有激情、有闯劲、有致富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推选为村书记;各省、市、县党委要重视和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因地制宜,把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有条件的应当成立村党委。
同时,李振生认为,要加强对全国贫困村创业带头人的培训,把钱花在刀刃上,让外出打工青年回村带头创业,使他们成为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支主力军。
英雄所见略同。2012年冬,记者在山西采访曾受多位国家领导人接见、在脱贫致富上业绩突出的老支书桑林虎时,问道:“回望您35年的支书经历,包括您离任十年来的思考,您认为:当前农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哪几点较为关键?”72岁的老支书未加思索地回答道:“一是有个坚强的党支部,干部要廉洁奉公,艰苦创业;二是干部要有连续性,任职时间短,干不成事,无法实现长远规划;三是必须壮大集体经济,只有把集体经济发展大,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2013年夏,河南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以铿锵的语气道出了同样的观点:“信仰是钢筋,党组织是水泥,农村没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状态必然是一盘散沙。有了坚强的党支部,农村发展的各种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产业、资金、技术都不是难题。集体经济壮大起来,才能成为村民遮风挡雨的大树。”
“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这首在上世纪90年代唱响全国的歌,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了对并不很美好的家乡的热爱之情。要实现让家乡地肥水美的愿望,需要正确的措施、坚定的信心,还需要一群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好在,我们已有不少这样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