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政
他们面对的是城市中的高端精英,他们贩卖的是世界最先进的时尚理念。作为桥接城市与时尚的链条,他们以高收入人群为职业目标。时尚人士对奢侈品日渐增长的需求,严苛、持续的职业培训,催生了这个职业群体。
济南奢侈品牌史:
高薪者的梦境与清醒
如今的济南,奢侈品牌越来越多,人们不用再长途跋涉到北上广,也能买到今天在时尚网站浏览到的当季秀款。这催生了不同于传统营业员形象的奢侈品营业员,他们成为城市泱泱上班大军中,格外受关注的一支队伍。
济南奢侈品营业员集中出现在2007年,这一年泉城路恒隆广场开业,纪梵希、Coach、阿玛尼等世界知名奢侈品纷纷入驻。在人们被奢侈品店里的镁光灯照的分外眼红之余,每个店门口笑靥如花、气质沉稳的店员也与奢侈品相得益彰,令人不禁多看两眼。
6年之后,在恒隆广场旁边,一座大型综合消费中心——济南贵和购物中心崛起,这里面相比恒隆,几乎囊括尽了所有知名大牌:卡地亚、香奈儿、古驰、LV……除了妆发明丽、气质绰约的女店员,像杰尼亚、菲拉格慕等品牌还多了很多身高一米八以上,身材匀称相貌端正的男店员。
这些奢侈品店员年龄不过二十六七,但很多却有六七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了解,当前很多奢侈品店员,都是中专毕业或高中毕业就进入销售行业。但在近几年济南奢侈品牌招聘店员时,明码标出:学历本科/研究生。令人吃惊的是,在今年年初的一次招聘中,贵和购物广场某品牌就收到800多份简历,其中本科生占30%,硕士及留学海归占25%。
为什么高学历者对奢侈品销售趋之若鹜?
这都是奢侈品的高收入惹的祸。记者采访了几家奢侈品店营业员,据了解,在新店员入职时,他们就被告知不得透露自己的收入情况。更有甚者,在面试成功后,公司要求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签订保密协定。
一位曾经在奢侈品店工作过的营业员小徐说:“我有朋友被一珠宝大牌看中,对方给出了7500元/月的底薪。还有曾经的一个同事,去了一个即将开业的珠宝品牌,普通营业员也有3000元底薪,不包括其他与业绩相关的收入。”
另一位曾跳槽过三次的奢侈品营业员透露:LV会给员工交“八金”,除此之外福利也很多,不仅常发些化妆券或者兰蔻一类的化妆用品,公司还鼓励员工美容美发,也会定期发一笔费用,至于公积金这样的也不会少,让人很有安全感。
天上不会掉馅饼,高收入的前提意味着高付出。阿玛尼的店员张妮娜就称:新员工有一周的培训时间,主要培训员工对品牌的认识及品牌文化的理解。入职一个月后,新老员工还将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欧米茄对营业员的要求则十分严格。店员小李说,无论是新婚还是结婚多年,手上是不允许带戒指的,因为戒指有可能在手表上划出痕迹。在客人要求看表后,必须戴上手套,并将手表放在一个带有软垫的托盘内。有些品牌还要求,如果顾客接电话,营业员须退后一米以上,避免顾客心理不适。
而基本所有品牌对于自己的员工都有内部价,员工可以用比市场价低很多的价格购买到自己品牌的产品,这样同时增强员工对本品牌的认知度。如此看来,当梦境照进现实,奢侈店里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神秘。
穿普拉达的店员:
再大牌也是打工族
无论是卖世界顶级皮具,还是出售知名设计珠宝,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必须了解自家品牌文化。
意大利品牌杰尼亚的营业员小叶说,他之前私下报了一个意大利语速成班,因为公司大区经理就是意大利人,首先就要将意文品牌名读标准,其次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品牌理念。更重要的是,说一口好外语,也会潜在影响顾客的购买欲望。他指了指对面的阿玛尼店:“那边的一个店员跟我合租,没事就拿着英语四级单词读。”
除了修饰内在,很多店员在外表投资上也非常大方。
雅诗兰黛的柜员薛佳的化妆品从刚开始的几百元一套,升级到上千元一套。曾经买衣服基本游走在淘宝和大卖场,现在则至少要穿名牌,偶尔奖金高的时候,也会给自己补贴一件大牌。
虽然她们将自己武装得明艳耀人,但有时也会思考自己的身份。“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层次的人,有些‘夹生了。我们一身行头可能非常昂贵,可其他生活水准完全和普通人无异。坐公交车感觉就会非常不自在,在人群里真像个另类。”就职于某一奢侈品牌的小柯说话间,脸上露出些许无奈和自嘲。
记者跟踪调查了Givenchy导购员佘彦,才了解到这看似光鲜的职业的背后。
8月2日七夕节,佘彦比往常早了半个小时——9点整登上101路公交车来到店里。商场营业时间从早上10点开始,但今天预计顾客会比往常多,所以货品先要清点清楚。打卡后,佘彦就麻利地准备着:货品陈列、打扫卫生、做头一天的账目。
商场在10点准时开门,佘彦和同事已等候在门口,挂着招牌式笑容迎接客人。一对情侣选购约20分钟后,以“我再到其它柜上看看”为由离开了。留下来的衣服堆里衬衣、裤子、西服足足有十余件,佘彦很平静地收拾残局,“并不是每一个客人选购了就要购买。有些客人一进来就说我是来试衣服的。”
12点,已忙碌了一上午的佘彦没有喝过一口水,没有坐下来休息一分钟,一直不停在给顾客介绍、往返于专柜和库房之间。佘彦说,“已经习惯了,我们有员工休息室,在那里可以休息、喝水,不过不能超过十分钟。”
“遇到一些刁难的客人,我们也只能笑着应对一切。”佘彦笑着说,“今天他可能不是我们的客人,但试过衣服后,明天或者后天他会成为我们的客人。”
一个大牌店员的自我修养:
奢侈与奢侈精神的悖论
在采访中,奢侈品店员提到最多的就是培训和学习,“这几年感觉得不断恶补新知识。这很像一场现代化信息战,而且还得建立在很好的人际交流和销售技巧上。”
常琦是一个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某腕表品牌营业员。奢侈品需要稳定性极佳的客户群,而日渐庞大的客户群则十分考验人。常琦说“这不是一锤子买卖,我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来挽住这些客户的手,这也是我学心理学的原因。”
在新品上柜时,他已经练就了用两三个小时就把新产品摸熟的本领。其次,货品陈列、服务仪态也是需要不断提及的培训课程。比如手表必须按照三角形陈列,某些特别款必须保持一定数量。对于离开的客人都要送到门口,目送走远后才能回到店内。
“BA的冷或热,与每个品牌推崇的销售模式相关。” 常琦告诉记者,有些品牌店讲究团结精神,内部气氛比较融洽,对待只看不买的顾客态度也不会差。但有些店讲究个人指标,里面的员工相互之间也不怎么搭理,只会对戴着8克拉钻戒的顾客扑过去。
说到“势利”,她直言是“职业病”。对走进门的顾客肯定会上下打量一番,比如有没有戴钻戒,身上穿着什么名牌等,“资深BA一眼能看出你的包是出自淘宝还是恒隆”。
“其实很多客人还只关心手边款式、设计,对于产品属性并不关心,有时营业员的‘唠叨甚至会令顾客生厌。如此一来,我们要懂得适时闭嘴。”常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说。
奢侈品发源于古老的欧洲,整个发源是和欧洲贵族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导致需要这些奢侈品,比如像爱马仕皮革制作的精良,为皇室服务。沃尔冈·拉茨勒在他的畅销书《奢侈带来富足》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被各自社会认为高端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来决定。”
“现在中国人对于奢侈品的需求是倒过来,用金钱买一种没有过过的奢侈生活方式,所以很多人更关注沉甸甸的标签,而不是探询隐藏精美商品之中的文化精髓,”卡地亚大中华区“家长”陆慧全说,“奢侈品并不是过度耗费金钱的代名词,从一层面来说,奢侈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现。”
节俭固然是美德,奢侈也是每个人的生活权利。剥离商品的价格,骨子里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些人对某种令他心仪的美好生活与梦想的奢侈迷恋与追逐。
《经济学家》曾指出:日本人曾被认为是最盲从的消费群体,而现在中国人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当西方人愈加谨慎地只购买那些知根知底的奢侈品时,中国人却倾心于某些唯有昂贵价格的品牌,基于炫耀,而不是基于需要;看重标签的价格带来的满足感,而不是对品牌的文化理解——这也是中国消费者急需接受“奢华”教育的症结所在。
营销奢侈品的人,自然也在其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