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4-08-26 15:22薛静
师道·教研 2014年7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探究教师

薛静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培养探究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1. 要巧妙设问,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的设问是促使教学过程前移的手段。通过课前预习、分散难点,给学生铺设台阶,使每位学生都能用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运用读、写、画、唱、说等手段解决问题,通过不同认知风格,最终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如《懒惰的智慧》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懒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跟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懒惰有什么不同?跟“智慧”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本课“懒惰”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不爱劳动,不爱工作”,而是尽可能花费最少的体力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成效,懒惰是人类进步的希望,是低投入高回报,应该与智慧划等号。这样一来看似枯燥无味的文章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2. 必须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接近时,学生自主接纳和参与的程度越高。语文课本内容绝大部分来源于作者所体验的生活,教师要使学生理解作者,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生活背景,并以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的情景。如讲授《绿色蝈蝈》,在最后一环节上设问:法布尔的这种对小昆虫的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你有没有类似的关爱小动物的经历?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法布尔联想的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人;由绿色蝈蝈联想到自然万物。让学生了解自然万物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又引发了学生向生命纵深的热情。

二、发掘探究潜能,激活创新思维

1. 在学习中学会质疑问难。凡是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劲头足;而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老师提问,并依赖于别人的解答。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语文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孔乙己》一文,冲破传统说教而提出诸多质疑,有助学生更好解读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不公平现象。传统认为,“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下层文人的命运写照。但“金字塔”型选择人才的路线长期存在,仅有少数爬到高层,多数为劳碌平常之辈或命运不济者。而在不幸命运面前,如何适应,或从多项选择中找出人生奋斗目标,才是做人的硬道理。其次对不幸者态度:鄙视、厌恶不可取,多点关爱、同情,或援助之手,才是现代人格的体现。青年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人格由此升华。

2. 在学习中探究自主学习法。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是启发学生思想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因此,教师要注意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①在文中寻找答案;②在读、议中理解内容;③在书写联系中巩固知识。为了让学生学会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学习方法,有些问题由学生提出后,在文中不能直接找出答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语境才能得出答案的,在教学中可采用朗读、同桌讨论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

三、体验成功喜悦,提高探究能力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一个人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爱思乐学,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活动成功,才会有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低要求,多鼓励”,不搞“一刀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等同的参与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究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最美教师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