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绮芸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就是人们心理活动中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悬念有很大的诱惑力,能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并逐渐使人的感情达到美的升华,从而激起学习的强烈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认识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等提出不同的问题,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产生“结果如何?到底怎样?”的好奇心,从而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悬念心理。
例如:在讲授“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直接出现方程x2+6x+7=0,就问“这个方程怎样用配方法求解呢”,如此提问,学生很难想到把它转化为(x+3)2=2的形式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但若作如下安排:(1)如何解方程(x+3)2=2?(2)方程x2+6x+7=0与(x+3)2=2实质上有何异同?(3)如何将x2+6x+7=0化成(x+3)2=2?你能得出规律吗?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一般的方法结论。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解题技巧。
二、创设“应用”情境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地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到课本里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通过应用,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函数最值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问题,使学生理解成本、产值、利润、费用、平均增长率的意义。同时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习有关这方面的应用题。
三、创设“趣味”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实物、挂图、放录音、投影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得到直观的概念,更容易理解新知识,尤其是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两个“生活”中的问题:①有两个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商场是第一次打p 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个商场的价格更优惠?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以上两个“实际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想学、乐学、主动学,也就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创设“虚拟”情境
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能抵得上吗?比如在一次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竞赛中,三个臭皮匠能答对题目的概率分别为50%、45%,40%,诸葛亮能答对题目的概率为80%。如果将三个臭皮匠组成一组与诸葛亮比赛,各位选手独立解题,不得商量,团队中只要有一个解出即为获胜,答对题目多者为胜方,问哪方胜?这是概率教学中的一个优秀的“问题情境”,直观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后能完成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