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磊
高效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1.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高效性。
(1)问题要有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问题要有真实性。根据数学学习“生活化”的原则,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问题必须是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24 时计时法,设置课堂情境:两个人相约8点见面结果没有按时赴约,为什么?(原因是没有说清楚是早上还是晚上,都误会了)这就激起了内在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问题要有思考性。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4)问题要有针对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形成思考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教学。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如在五年级下册“图形变换”时,让学生结合坐转转椅情境的感觉,初步感知旋转,从而理解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和性质(改变方位,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充分深入。多利用探究形式启发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课堂上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来研究长、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在各小组动手测量记录、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并归纳板书。
3.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
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所创设的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愉悦。如《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课件演示200米操场跑道,跑几圈就是1千米。利用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楚,依靠板书也难以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中使学生加深理解,利于吸收,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