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环境监测系统规划研究

2014-08-26 16:15陈海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5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

陈海生

摘 要:浙江省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有着丰富的湿地类型和江南独特的、美学价值极高的梯田景观群。在旅游业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为加大对梯田湿地公园环境污染的监查力度,确保环保工作的及时、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套可以集中管理的远程监控系统。该文从生态环境监测、游客影响监测和湿地监测信息系统建设3个方面对浙江省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了详细规划,以便及时调整管理和开发方案,更好地利用和保护云和梯田湿地生态资源。

关键词: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环境监测;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97-0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生存的环境日益重视。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对于实现能源结构转型、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GDP的提出,环境质量指标列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政务公开的推行,各级政府和社会必将越来越重视环境建设。为此,环境监测已成为我们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重点[1]。

浙江省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有着丰富的湿地类型和江南独特的、美学价值极高的梯田景观群,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云和梯田为名列全国前三的千年梯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向往,这颗养在大山深处的明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成为成千上万摄影爱好者的圣地[3],从2006年起已成功举办了4届开犁节[3]。2013年云和梯田景区累计游客接待量约4.4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100万,总收入相较于2011年同期增长了800%。但是在旅游业的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环境保护涉及的方方面面比较广泛,而且对实时性要求高,因此,为加大对梯田湿地公园环境污染的监查力度,确保环保工作的及时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套可以集中管理的远程监控系统[2]。

1 浙江省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浙江省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地理坐标为119°29′E,280°02′N,海拔为300~800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面积65.75km2。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最高峰为白鹤尖,海拔1 593.1m。旅游区四面高山环绕,以西南部白鹤尖山峰余脉向内部延伸,形成了大小不一的低丘缓坡和小盆地,经世世代代祖辈们的开发,形成了层层梯田[3]。该梯田于2010年12月经浙江省林业厅批准设立省级湿地公园,现为“中国摄影之乡”丽水的主要采风基地,西子画院创作基地,也是云和县首批创建的国家4A级景区之一,获“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称号。湿地公园境内通往梅竹和坑根的公园干道已修建完成,已完成入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观景台、游览步道等的项目设施建设。其客源市场目前主要以丽水市本地和邻近的衢州、金华、温州的游客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来云和从事商务活动会议、摄影采风创作和湿地科普考察活动的其他外地游客。

云和县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小县大城”城市格局日趋完善,旅游产业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目前正紧紧围绕加快“浙西南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丽水绿谷风情旅游区”建设的目标,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打造“一城一湖一梯田”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方面通过旅游产业政策明确旅游产业的发展导向,另一方面通过具体领域的鼓励和优惠政策,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 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污染源分布广而且散,种类繁多,给环境带来威胁和危害。在生态环境的监测上大多采用现场手工采样,实验室手工或仪器分析的方法,监测手段、监测技术明显落后。现行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统计指标过多,针对性不强,导致环境管理部门抓不住重点,监测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样不仅导致人、财、物的大量浪费,而且导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失真,难以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监测系统规划

3.1 生态环境监测

3.1.1 监测目的 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建立网络系统是湿地公园管理的需要,也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发展变化、功能等的需要。建立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发展变化的数据库,利用GIS技术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开发前环境质量监测和开发后的定期监测,随时注意生态环境的变化,以便调整管理和开发方案,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湿地生态资源。

3.1.2 监测方法 利用“3S”技术的强大功能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结合野外调查、定点监测、取样分析,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面结合、定期调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梯田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3.1.3 监测设备的规划布点 在“风情商业街”对面路侧三角地段内设立湿地公园管理局和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建筑面积约300m2。在梅九坑、洪洞坑、张化坑、栗溪坑以及大丘田沟谷溪流的下游等处设水文、水质监测点5个;在梅源、下垟、梅竹、坑根等处设土壤监测点4个;在下垟、梅竹、朱宅林区的朱宅坳以及浮云溪的严坑等处设动物监测点4个;在栗溪坑、坑根和朱宅林区的外坳亭等处设湿地植物监测点3个;在朱宅林区设高山湿地视频监控系统,以利于保护。监测点的主要工作是定期进行水质、土壤、生物等环境因子的观测研究,及时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动态,如当空气质量低于国家大气环境质量(GB3095-1996)一级标准,或水体质量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质标准,或土壤质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一级标准,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与对策,如减少日游客规模等。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点应配备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夜视仪、对讲机、GPS、摄像机、红外照相机、自动气象观测仪、浮游生物采样器、湿地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便携式保温箱等的相关设备和设施。

3.1.4 监测的重点目标 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监测的重点目标是梯田的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珍稀动植物等。

3.1.5 监测内容以及监测频率 监测内容包括对生物资源、水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等方面的监测。

3.1.5.1 大气质量监测 可供选择的监测指标有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年降水量、蒸发量、大气中CO2浓度、有毒气体浓度及日照和辐射强度等。监测周期是每月一次,连续测量1d,或每月测定几天。采样仪器主要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3部分组成,如条件允许可以利用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3.1.5.2 水环境监测 水环境监测项目指标的确定可根据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对地面水必测的指标,包括水温、pH、悬浮物、总硬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5d生化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铅、镉、石油类等。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每期采样2次。用相应的采样器进行采样,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测量上述项目,如条件允许可以利用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3.1.5.3 土壤监测 土壤监测项目指标:可供选择的监测指标有土壤类别、土种、营养元素含量、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总盐分含量,土壤农药、重金属及其它有毒物质积累量等。监测时间:植物生长期5~9月,每月一次。监测仪器:土壤紧实度测量仪。

3.1.5.4 生物多样性监测 (1)动物监测项目指标:两栖爬行类、底栖动物、鸟类、鱼类等的种类组成、群落特征、生物数量、优势种类、指示种类、生活习性、食物链消长,濒危野生动物数量及动态、活动范围、越冬时间、迁徒规律,动物体内农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富集量。主要监测对象有:黄腹角雉、黑麂、中华鬣羚、豪猪、野猪、白鹇、勺鸡、穿山甲、大树蛙、虎纹蛙、黑斑侧褶蛙、棘胸蛙、中华蟾蜍、苍鹰、游隼、白鹭、夜鹭、黑眉锦蛇、滑鼠蛇等。(2)植物监测项目指标:乔木、灌木、草甸、沉水、挺水植物和藻类等的数量、生物量、生长量、优势种、指标植物、群落结构、群落面积、覆盖度,珍稀植物及其分布特征,植株、果实或种子中农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含量、叶绿素A含量。(3)植物监测时间:每年春季(5~6月),夏季(7月中下旬)、秋季(8月中旬至9月初)3个季节进行定位调查;动物监测时间为每年测点。

3.2 游客影响监测

3.2.1 游人指标监测体系 日常游人指标监测体系指标包括游客人数、客源地、游客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游客停留时间、游客行为喜好、人为影响等。重点监测各功能区和景点的人员聚集情况、停留时段、交通流量、住宿接待设施利用等的各项指标,为湿地公园的管理和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当湿地公园的游客人数超过湿地环境的承载能力时,应限制游人的进入。随时开展对游客和当地患手足口病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疾病的应急监测,一旦发现游客有发热、咳嗽、流涕、口腔起水泡等流感样症状且近7d内来自或到过有疫情国家和地区时,应立即上报至主管部门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

3.2.2 游客影响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可采用游客登记、问卷调查以及常规仪器监测等。

3.3 湿地监测信息系统建设 为科学管理湿地公园内的各类监测数据,以便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并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不断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优化湿地公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组合模式,更好地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服务,同时利于数据共享,应建立湿地公园的监测信息系统。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调查和收集以下的基础信息:湿地公园的本地资料;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数据;湿地公园的建设情况与建设发展;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周边社区人口与社会经济活动对项目区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季本超,王杨,王明利.哈尔滨市污染源在线实时监测系统的规划[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7):149-151.

[2]官邦锦.浅论洱海地表水资源监测系统规划设计评价[J].人民珠江,2011,3:7-9.

[3]张建国,何方,肖胜和,等.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江南梯田旅游发展探索—以浙江梅源梯田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3):47-5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
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水环境监测的发展与启示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论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基于遥感的煤矿沉陷环境监测研究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