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绍斌
近年来,克山县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5.2万人,其中党员1000多人。为强化对外出务工人员、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克山县委、政府从破解外出务工人员向城市居民过渡、强化异地党员管理这两道难题入手,打造三把“钥匙”,在相关服务上下功夫。
钥匙之一:建外埠党支部,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近年来,克山县委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按照“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的思路,在外出务工党员集聚地适时成立外埠党支部,不断强化、改进对外出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同时也满足了外出务工党员的政治归属感和政治荣誉感。2005年,县委在哈尔滨市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外埠党支部——军景物流党支部;继而在大连、营口等城市成立了多个外埠党支部。为强化对外埠党支部的领导,克山县委采取三项相应措施:一是将隶属于县农业党委的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党支部调整为党总支,负责组织、领导外埠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二是返聘退休的领导干部到外埠党支部中从事党务工作,实现外埠党支部的高标准起步、规范化运行;三是实行外埠党支部书记年终述职制度,以便县委全面了解、掌握并及时指导外埠党支部的工作。七年来,在外埠党支部的领导下,在先行致富的党员的帮带下,许多外出务工党员不仅开创了各自的致富小天地,还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克山县西联乡新乐村老党员张政仁与克山县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大连党支部书记郭传福曾在同村工作过。三年前,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的张政仁扑奔郭传海来到大连湾,在大连外埠党支部的帮助下,干起了海参养殖,2013年收入40多万元。
钥匙之二:建劳转服务中心,开展帮联、维权、便民服务。外出务工人员经常在务工地遇到一些个人无力解决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县委制定了“务工人员在哪里集中,管理工作就向哪里推进,服务触角就向哪里延伸”的原则,指导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设立服务中心,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相关的管理、服务工作。劳转服务中心成立后,很快就成了克山县对外宣传联络和服务的窗口、吸引本县异地创业的成功人士服务乡亲的舞台,更成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新家”,让他们人在外地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家乡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以往,外出务工人员家中有事时,都要亲自回家办理,费时费力又费钱,如今,劳转服务中心收集他们需要办理的事项后,与家乡有关部门进行联系,予以集中办理;以往,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遇事求人无门,如今,劳转服务中心调动当地克山人的优势,相扶共助;以往,外地务工人员遇到自己的权益被侵害后,东找西找也没个结果,如今,劳转服务中心有专人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司法咨询和法律援助,权益有了保障。
钥匙之三:设外埠定点医院,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看病就医难题。许多举家搬迁到外地的务工人员常常遇到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于是,县委、政府结合《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2010—2012年推进省外农民工新农合定点医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放到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建立定点医院上。目前,克山县外出务工人员在大连市区的新农合定点医院已经建成;对庄河市、秦皇岛市、营口市等地的二级医院正在进行以“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力量较强、科室设置齐全、服务态度良好、医疗管理规范”为标准的实地考察,也将尽快建立新农合定点医院。同时,县委、政府还通过电视发布、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外地务工人员及其在家乡的亲属广泛传递外埠新农合定点医院的住院标准、报销范围、报销程序等信息,既增强了本县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也切实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看病就医难题;既方便了外出务工人员看病就医和结算报销,又有效扩大了新农合制度的受益面,同时也减少了外地务工人员的就医成本,节省了他们看病的交通费及务工损失费。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好评。在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务工的郎红岩说:“我们就近到大连的定点医院去看病,比返乡回克山县方便多了。”
(作者系中共克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