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习作教学作为考察学生综合语用水平、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压轴大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显得尤其重要。我以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一改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循循善诱,给予学生写作的兴趣与信心、创作的源泉与灵感、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一、仿写指路,打开个性化写作大门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这是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的名言。我以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播种学生仿写的基本技能与良好习惯,是开启学生想象空间的一把钥匙,是收获学生创作个性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习作难度大,不仅要进行逻辑构思,还要将口语语言进行加工处理,提炼为书面语言。因此,仿写不仅能够降低小学生的写作难度,训练小学生的写作思维,还能够在一定的文章框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创造与思考,为学生开启个性化的习作大门。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三》时,本次写作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习作是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学会写出自己的新发现,介绍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利用引言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新发现,让学生深刻感知科学家探索新知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利用迁移特征,根据这些生活中的发现介绍自己在生活中的新思路、新发现,切身体验探究式写作过程。之后,引导学生对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中严晓敏的新发现进行仔细的学习和认知,正确理解问题解决的流程,并根据本次的习作要求,结合严晓敏的探究思路进行“新发现”的写作模仿和创新。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此种写作模式,还能利用自身的个性追求渗透进自己的意识和思想。
二、情境添彩,丰富个性化写作方法
在传统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与习作要求的讲授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习作目标的“提供者”,而学生不过是被动的达标“组织者”。因此,我以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进行角色转换,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真实、轻松、愉快的习作氛围,帮助学生们在情境活动中做好习作准备,树立写作信心,并在情境活动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教授与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水平。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习作一》时,要求学生选一个自己最为感动、最为喜欢、最想感恩的老师,通过运用具体事例,生动细腻地写出人物的性格、动作或神态特征。需要学生会正确组织经验材料,并携带感情色彩进入写作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有利于圆滑、通透写作的情境,如通过复习《师恩难忘》中描写教师的一般手法和作者的感情色彩,将学生带入一个富含感情氛围的情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分析例文《我的班主任》中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帮助学生丰富自身情感,激发个性潜能。
三、生活点睛,彰显个性化写作精髓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的确,不仅教育如此,生活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脱离生活的文学创作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根之木,缺乏生气与味道,教育又何尝不是?因此,我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致力于渗透生活化教学,创设学生们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实践模式,进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以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让生活之笔为习作教学增添光彩,达到画龙点睛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一》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会书写“事情的经过或过程”,并能巧妙渗透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将自己在事件中的感悟写清楚,这必然会涉及学生的个性化表征问题,不同的学生写出来的事件和感情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回首儿时的童年记忆,先以口头的形式对自己想写的内容进行试讲,并在实践中感悟生活的美好,彰显生活的情趣,汲取个性的营养,为自己的个性化写作奠定基础。如教师可以围绕“趣”字,引导学生轮流说“童年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再现童年的美好,并以个性化形式书写童年的趣事。
总之,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渗透个性化教育,以提高新时代少年的主人翁意识,促进新时代少年的个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的一大挑战。我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情感特点为教学的出发点,以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语文习作教学目标为落脚点,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评价方式的有效运用,积极促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