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
众所周知,日本国民拥有很高的环保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本成功的环境教育。深知自己国土狭小,资源缺乏,有着强烈环境忧患意识的日本较之其他国家更早地着手于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的探讨与实践。
一、日本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
基于文部省1992年制订的《环境教育指导资料》,日本的各个小学分三阶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首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环境教育重点是注重培养小学生们对身边环境的主动关心意识,通过一些直接体验式教育,使孩子与自然界亲近,初步形成其环保意识。比如在校园里开辟果园菜地,组织小学生在学校种花种树栽培蔬菜饲养小动物,通过动植物的成长,使孩子们直观地理解阳光和水的作用,培养其对动植物的爱心及感谢自然亲近自然的意识。
到了小学中年级阶段,日本的环境教育更注重实践性,通过一系列更为具体的活动加深其对环境的观察力与理解力。在“生物的观察”活动中,教师会让学生对小虫、小鸟、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将观察到的动植物进行素描,写下观察日记。在美术手工课上,学生们利用花草、树木、石头等自然材料制作各种题材的工艺作品,在此过程中使之形成对艺术的鉴赏方式。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为了扩宽学生的视野,环境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深入更为综合化。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等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水循环系统等地区环境问题,“美化地球”“地球环境宣言”“调查空气污染”“人与环境”“对环境有利的生活方式”“大自然的构造”“自然的法则”等是一些常见的教育课题。在“水循环系统”的学习中,学生们会学习到大自然的净化作用,生物系统的构造与平衡,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对立。教师要求学生从报纸杂志上了解日本各地的降雨状况,组织学生自己测定一段时间的雨量,就其数据发表看法,讨论雨水的行程与流向、异常气候如暴雨酸雨形成的原因,讨论如何净化本地区的大气。通过家庭烹饪课的料理制作,了解生活排水与水污染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自家水质的了解调查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珍贵的水资源。另外,在此阶段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会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如给出“是保护环境优先还是地区开发优先“等辩证性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其正确的价值观。
二、日本小学环境教育的特色
首先,如上所述,日本的环境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而分阶段进行的。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环境教育主要是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其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感官地逐步形成爱护自然的意识。到了小学中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加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提高其对环境的观察力与理解力。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以更广阔深入的视野思考环境问题,使之能综合全面地思考环境问题,养成他们把握事物现象相互间的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环境教育不是单独片面进行的,而是渗透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由于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多面性,日本教育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也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教材,对各个学校的指导,原则上是在各门课(语文、社会、科学、生活、家庭、体育、保健)的教学、道德教育及学校特别活动中实现的。除了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学校还会通过道德教育和综合学习时间以及一些特别活动强化环境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热爱国土热爱故乡的良好道德情操。
再者,日本环境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采取走出课堂、进入生活的形式,各个学校将校内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形成了校内外、科目间连贯性的和课时分配持续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体系。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资源,与超市、工厂、农场、垃圾回收站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本课堂上,而是延伸到了校外,进入到生活。如果学校所在地区河流比较丰富的话,那么就会组织学生去清理小河垃圾、绿化河流两岸、治理河水污染等。
另外,很多学校的学习单位不仅局限在班级,有时会合并若干个班级以年级为单位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或者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活动,让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教学负责人也不一定是该班的老师,根据实际需要有时会聘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担任特别讲师。
日本的环境教育也并非是单一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而是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环境教育,所以教师采取的是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有一个教学课题叫“时间的眼镜”,老师会启示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各种垃圾的前身是什么物品,这些垃圾可以再生为一些怎样的物品,其循环再生需要花费多长时间。用这个时间去对比我们的消费速度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判断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力与判断力等均得到了提高。
总之,日本环境教育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后形成的多学科、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的综合环境教育,对我国的环境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与示范作用。我国也该顺应国情对学校的环境教育进行总结与完善。◆(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