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霞
(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医院作为卫生服务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门,始终与公共卫生工作紧密相连。许多患有重大传染病的患者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首先会选择到综合医院接受治疗[1],再者,综合性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综合性医院占医院总数的67.4%)[2],可以说,综合医院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控制急性传染病扩散、干预慢性疾病等各个环节、层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在对综合医院公共卫生工作内外环境进行考量后,发现综合医院公共卫生工作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与现阶段人们健康卫生需求以及医疗事业改革的客观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我们着重对综合医院公共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期对改进公共卫生工作、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所裨益。
1.1 外部因素
1.1.1 疾病威胁警钟长鸣
(1)我国目前传染病压力依然巨大。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HIV感染者、梅毒、肺结核,近年来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见表1。表2则反映出这些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在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排序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发病率均居前五名,在死亡率排序中,居于二、三、五位分别是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可见防控这些传染病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表1 2003~2008年几种传染病发病率情况(1/10万)
表2 2008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前五位排序(1/10万)
(2)一些曾一度被很好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淋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被消灭,而近年来发病率有回升之势,肺结核、梅毒也类似。新发传染病“雪上加霜”,2003年的非典,2006年的禽流感以及今年的甲型H1N1,不仅对人群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而且还在一定时期带来群体心理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地方病,如氟中毒、碘缺乏病虽然总体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局部地区依然存在。
(3)慢性病、职业病威胁不容忽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危害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改革、改制以及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蓝领工人、体力工作者急剧增大,但与此同时,这些企业普遍对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重视不够,矽肺、甲醛、CO等急性中毒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1.1.2 经费不足,财政补助不到位、甚至缺如 公共卫生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产品,它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须予以必需的资金保障,否则难以保证其供给的持续性和高质量。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政府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然而由于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无论是在政府、社会还是群众看来,医院无偿承担政府指令,派遣医疗队、支边、支农、义诊等任务都是天经地义的,完全忽略了这些活动都是一种人力和物力的付出,都需要以经济作为基础。公共卫生服务无疑也是一种服务产品,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决定了公共卫生服务买单的主体是政府。
1.1.3 社会认知不够,甚至偏差 由于公共卫生不像临床医疗那样“短平快效”(直接、短期见效且效果明显),公共卫生给人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即使发生诸如SRAS那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很大部分居民甚至公务人员看来似乎也是“小概率”事情,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也是一阵子,社会普遍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公共卫生事件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对公共卫生工作也存在偏见。
1.2 自身环节
1.2.1 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医务人员甚至是一些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对公共卫生概念模糊:一是认为关系不大,公共卫生是社会的事,“各扫自家门前雪”;二是心存侥幸,突发大病情况少。另一方面,在目前政府投入不够,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医院以追求经济效益作为主导,重心完全倾注于临床,医院“无暇东顾”,没有精力“分心”到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小的公共卫生上。甚至可以说,公共卫生工作特别是在一些效益稍差的医院,完全被当作 “副业”,是迫于行政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1.2.2 人员配置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在大多数医务人员看来不是“主流医学”,是“偏门”,没有多少人愿意为公共卫生事业服务,目前医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很少有专业对口人员,很多是从临床医技科室抽调过去的;二来公共卫生科在医院科室职能编制中属于行政职能科室,人员待遇普遍不高,这无疑也挫伤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说,目前很大一部分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同新时期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要求存在差距。
1.2.3 处置能力不强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宏观上,卫生行政部门与疫病预防机构、医疗机构等需要协调机制予以保障,在历经SARS“洗礼”后,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报告制度、网络监测、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统一指挥,以保证信息通畅、反应灵敏。微观上,医院作为应急体系中的子部门,其内部各科室(包括行政、临床、医技以及后勤)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职能定位不清、分工不明确、协调不顺畅、反应不及时等问题,这些无疑制约了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2.1 提高公众认知,增强医务人员责任感 无论是20世纪对人类健康的宏观贡献,还是应对突发传染病和群体健康安全事件,都反映了公共卫生的作用,公共卫生事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不可取代的贡献。医务人员必须认识到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医院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制度,带头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医务人员务必端正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增强防范传染病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在改善公众认知方面,通过引导与宣传,增强全民健康和公共卫生意识,强化公众对医院公共卫生工作的了解、支持和参与,潜移默化之中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加大对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这一点在慢性病的防治中显得尤为重要;自觉到医院进行某些疾病的筛查、配合隔离、诊疗以及后期跟踪随访;定期开设公共健康大讲堂,普及知识,带动群众参与。
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卫生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学科,还涉及到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属于交叉、复合科学,这就决定其对人才的知识储备、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医学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的背景下,选拨高素质专门人才充实到医院公共卫生人才队伍里面尤为必要。需要因地制宜,从高等院校招聘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补充新鲜血液。此外,定期加强人员培训,在职培训意义重大,可以邀请院内外专家作专门讲座,交流经验,开阔视野,提升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
2.3 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和组织协调能力 医疗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公共卫生事件一开始并不呈现出群发态势,而是散发在各个医院里面,这就要求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医院“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关口前移,将日常工作和预防工作落实“到位到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报准、报及时、杜绝漏报。制定具备完善的应急预案,着力提升院前急救的能力和院内救治的水平,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院各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做到速度反应、有效救治,维护伤病者的生命健康,及时控制疾病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展;加强同外部联系,做到资源、信息共享。
2.4 加大政府投入,明确补偿范围、方式、标准 当前,在整体政府卫生支出偏低的情况下,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同样面临偏低的局面,因此增加政府对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并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迫在眉睫,这也是对医院公共卫生工作物质上的支撑。
根据医院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性质,其补偿机制应有针对性的设置。对于日常性的常规工作,例如计划免疫、重点人群的卫生保健、慢性病、传染病防控等,由财政部门制定年度预算,按年份支付。对于突发性、临时性工作,例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的卫生保障以及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等,给予定向补助,即按照开展服务活动的量,政府单独、一次性支付;同时,应该考虑当地政府财政状况、医院经营绩效以及收益的人群支付能力等因素,设定适当的补偿标准,使医院在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功能的同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发展。此外,有文章指出,将医院公共卫生专职人员纳入财政补足范围,应按在职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缴费给予补助,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定位[3]。
公立综合医院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公共卫生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对于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公共卫生工作目前虽面临内外压力,但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医改政策逐步深入以及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综合医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针对自身薄弱环节切实予以纠正、弥补,公共卫生工作定能跨越新的台阶,从而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前沿阵地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鲁玲.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探究[J].吉林医学,2011,32(24):517
[2]杜明杰.综合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浅论[J].医学与社会,2009,22(9):11
[3]杜明杰,李华臧,金玲.综合性医院在公共卫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0,2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