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敏 黄彬城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对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
李健敏 黄彬城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对促进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在脑梗死急性期常规用药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周后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牛津残障评分(OHS)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OHS、BI总分,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对促进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醒脑开窍 电针 脑梗死急性期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2]。脑梗死急性期开始功能康复治疗,可降低致残率,对提高患者日后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意义重大。笔者对脑梗死急性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并与普通针刺治疗进行对照,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12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共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风的诊断标准以及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符合中医中风病及西医脑梗死诊断;头颅磁共振确诊急性脑梗死,头颅CT或脑脊液检查排除脑出血;发病14 d以内(急性期);神志清楚,一般生命体征平稳,伴有肢体麻木乏力,口舌歪斜,言语不利,饮水呛咳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入组前未接受任何针灸治疗;同意接受治疗,并可以追踪者。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外伤及脑肿瘤;脑梗死非急性期或伴有精神障碍、继发癫痫者;合并严重疾病、恶性肿瘤或传染病致衰竭者;具有针刺及电刺激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者;依从性差及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或不能配合完成量表评分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40~89岁;病程3 h至13 d。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脑梗死急性期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处方: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风池、完骨、翳风、合谷、上廉泉、金津、玉液、丘墟等,每次按临床症状交替选穴治疗。针刺后每穴均按照“醒脑开窍”针法要求运针。留针时从针刺穴位中交替选取4穴接电针机输出导线,选择疏密波维持对穴位刺激,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处方: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风池、完骨、翳风、合谷、上廉泉、金津、玉液、丘墟等,每次按临床症状交替选穴治疗。针刺后不作任何运针手法,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周。
1.3 疗效标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计分,根据治疗后总分减少情况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评价治疗效果。评分减少百分比 (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独立生活。显效:评分减少46~90%,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自理。好转:评分减少18%~45%,症状及体征较前改善,生活未能完全自理。无效:评分减少17%及以下,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同时,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计分,根据治疗后总分增加情况,评价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根据牛津残障评分(OH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残障程度是否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BI、OHS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NIHSS、BI、OH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大(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NIHSS、BI、OHS总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NIHSS、BI、OHS总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OHS NIHSS BI治疗组 治疗前 3.00±1.05(n=30) 治疗后 1.10±1.21*△对照组 治疗前 2.80±1.03 5.60±4.32 61.50±21.66 2.03±2.77*△ 83.17±21.03*△5.07±4.27 64.83±21.48(n=30) 治疗后 1.90±1.40*3.33±3.74* 74.50±24.19*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后均无未出现晕针、断针、血肿、针口感染,治疗组电针刺激后未出现肌肉抽搐、痉挛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该病高发于老年人,随着生活压力加大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呈现中青年化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其致残性明显影响着存活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针灸对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有研究发现针刺能有效地改善微血管的舒缩协调运动,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5]。醒脑开窍针法是天津中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于1972年提出中风病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其针对“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机而立,具有醒神开窍,通调元神之效。有研究证明,醒脑开窍针法能够降低血清中S100β蛋白的含量,保护血脑屏障,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6]。由于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量学规范,因此笔者作出针刺运针后使用电针代替长时间运针的改良,可客观地控制刺激量。而电刺激本身能够诱发肌肉运动,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7]。此外还有定量测定结果提示,电针能提高脑细胞功能活动,其效应强于单纯留针,同时结果还表明瞬时强电流电针刺激对于症状较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损害的恢复疗效良好[8]。因此,电针还能增加醒脑开窍的疗效。从治疗结果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组及普通针刺对照组均有疗效,但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由此可见,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是一种与普通针刺安全性相当且有利于提高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1]姚院芳,高翔,景蓉,等.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 30 例[J].陕西中医,2013,34(8):1047-1048.
[2]上官守琴,杨志宏,陈光辉,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 20(5):285-28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0.
[4]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石磊,杜元灏.脑梗死急性期局部血流量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2):85-87.
[6]喻志华,周华.“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 S100β 蛋白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1):1-2.
[7]林少英,冼文彪,欧紫琳,等.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9):39-40.
[8]盛鹏杰,王向荣,徐海玲,等.瞬时强电流电针刺激对急性脑梗塞偏瘫的即刻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9):46-48.
R743.9
B
1004-745X(2014)07-137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72
201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