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难以言说的苦楚

2014-08-23 08:17张怀奇
科学24小时 2014年10期
关键词:伤害性感受器疼痛

张怀奇

疼痛是什么

被咬了一口,疼;被烫了一下,疼;被打了一拳,疼;被扎了一针,疼……阑尾发炎了,肚子痛;心脏病发作了,胸口痛;得了脑瘤,脑袋痛;牙病犯了,脸颊痛……疼。疼、疼……但疼痛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说,疼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还有人说,疼痛是主观的感觉。1968年,疼痛学专家玛戈·麦卡弗里首次提出了一个普遍使用的定义:“一个人说感到痛,这就是痛;他说痛仍在,痛就仍在。”也就是所谓的“我痛故我在”吧。

从医学上讲,疼痛与其他感觉不同,是一种与伤害及痛苦关联的令人讨厌的复合感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活动。疼痛在强度(轻、中、重)、性质(锐痛、钝痛或烧灼痛)、持续时间(瞬时、短时、持续)和定位(体表、深部组织、定位明确或弥散)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变异性。因此,很难给疼痛下一个令人满意的明确定义。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疼痛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保护功能。但在病理条件下,疼痛是大多数疾病具有的共同症状,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事实上,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它本身也是一种疾病,是临床的一大难题。因此,世界疼痛大会也把疼痛列为除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并把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

与其他躯体感觉最大的不同是,痛觉极难适应,而且痛觉包含“感觉”和“情绪”两种成分。“感觉成分”具有其他感觉的共性特点:有特殊的感受器。感受器激活需要有适宜的刺激、有定位分布、有对刺激强度进行鉴别的能力等。痛觉的“情绪成分”与逃避反应密切相关,变异性极大,极易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比如,抑郁、孤独、悲伤的情绪等更容易加重痛觉;而安慰剂、催眠、暗示和乐观的情绪等可以减轻疼痛。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痛觉不是简单地与躯体的某一部分变化有关,也不能认为是由神经系统某个单一的传导束、神经核团和神经递质来进行传递的,它是一个复杂的感觉系统。

痛从何处来

痛的感觉,是从感受器而来,我们的皮肤、粘膜遍布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把外界的刺激通过神经通路传给大脑,大脑再发出指令说:X区域现在开始感到疼痛!

人体感受器也各有分工:痛觉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对伤害性刺激敏感;触、压觉感受器接受机械刺激;冷、热感受器对温度刺激有反应。这些感受器互不干扰,各行其是,因此我们能在感觉到烫的同时感受到痛,或是被撞的同时感觉到痛。

痛觉感受器把可能或已经造成损伤的各种性质的刺激送至神经通路,最终让大脑发出疼痛指令,同时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难过、痛苦等),以加深疼痛对机体的教训。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疼痛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状态下,伤害性刺激直接兴奋伤害性感受器引起的疼痛,称为伤害性痛;另一类是由炎症刺激、神经损害和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疼痛,称为病理性痛。

正常生理情况下,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是痛觉产生的基础。伤害性感受器传入电冲动经脊髓到脑,在脑的高级中枢加工后,最终产生痛觉。执行这一任务的神经纤维主要是无髓鞘的C类(主要传导灼痛)和有髓鞘的Aδ类(主要传导刺痛)的初级传入纤维。一个感受器的单一冲动和低频发放并不会引起疼痛,只有同时激活许多Aδ或C伤害性感受器才能产生疼痛,且二者的发放频率与痛觉感受强度成正比。

但在病理状态下,神经损伤和组织炎症引起的疼痛产生的机制则更为复杂,不仅包括伤害性感受器的活动,也包括非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伤害性刺激使受损伤的组织释放致痛的化学物质,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激活不同的受体使传入神经末梢去极化,产生传入冲动。这些化学性致痛因子均由细胞分泌或释放,并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激活伤害性感受器或者增强其兴奋性。K+、H+、组胺、Ach(乙酰胆碱)、5-HT(5羟色胺)和ATP(三磷酸腺苷)、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以及神经肽类P物质等都是引起疼痛的致炎因子。

笑一笑,痛没了

痛觉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可以引起机体一系列的防御性保护反应,使人们紧急行动,避险去害,保护机体。但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生命已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尤其是癌性疼痛,一经出现,往往已到了生命的尽头。这种长期的疼痛,即使是轻度、中度的疼痛,也会给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头痛欲裂”(指头痛)、“满地打滚”(往往是输尿管结石发作的表现)、“心如刀割”(多是心脏病发作的表现)等则是重度疼痛生动的写照。减轻或祛除疼痛该是生命中多么美好的享受啊!

可以说,疼痛理论机制研究的每一个进展,均给疼痛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任何减弱伤害性感受器传入冲动的措施均有助于治疗或缓解疼痛,如传统上使用局部麻药阻断神经传入的方法等。此外,推拿、按摩、热疗、电疗等物理疗法也可以缓解疼痛。而针灸和轻度电刺激神经等疗法,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上也被广泛应用。在药物治疗中,可以用非麻醉性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和阿片类的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等)用于止痛。而基于心理因素在疼痛产生与防治上的影响,安慰剂、催眠、暗示、松弛训练等加强正能量活动的心理疗法,以及其他增强信心和减轻恐惧的任何药物或措施,均有助于缓解或消除疼痛。如瑜伽、参禅等,甚至分娩的喜悦、注意力的集中、激烈的战斗,以及某些特殊的仪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和痛苦。

最近的《科学美国人》报道称,笑可能是最好的“止痛药”。大笑一场会释放一种叫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让大脑感觉良好。它通常会在运动、兴奋、疼痛、吃辛辣食品、恋爱等过程中释放。而大笑伴随的一系列深呼吸运动会导致腹肌生理学上的疲惫。这种疲惫也会刺激体内内啡肽的产生,从而使机体忍耐疼痛的能力大大上升。在相关试验中,观看15分钟长的《憨豆先生》或《六人行》等幽默视频片段时,受试者忍受疼痛的能力能提高10%左右。

当然,关于疼痛还有许多未解的秘密困扰着你我,期望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能够一一破解疼痛的秘密,让疼痛不再纠缠。

名词解释

传导束: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走行在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之间)的一个区域。

神经核团:神经元胞体在神经系统中枢部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神经核。功能相似的神经核集合形成神经核团。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号从突触前递质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致炎因子:外界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等)侵入人体,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所产生的物质。

猜你喜欢
伤害性感受器疼痛
大蛾卵跳小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2种丽细蛾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特征
Cheap Shoots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 ——核能
新语
探索基于真实学习体验的生物学情境教学
公民记者新闻报道特征及伦理问题研究
怎么给疼痛分类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