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丹, 彭花明
(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探讨
——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为例
黄雅丹, 彭花明
(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地质博物馆是我国地质类高校重要的教育辅助场所,它以特色的蕴含专业知识的具欣赏性的展品向学生输送着地球科学的知识,常被称为高校第二教学课堂。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为例,在梳理现有展品、课程资源及大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馆现有功能发挥状况,探讨了其潜在教育功能的拓展需求及实现的设计。
地质博物馆;功能拓展;课程资源;教育服务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1]。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人类文化财产宝库的博物馆,其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也越来越多。高校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数量多、类型全的高校博物馆体系,大致可分为人文科学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和综合博物馆等类型。地质博物馆则属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藏品主要是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的实物或成果,其藏品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等特点。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的江山实习基地展区就是在多次实习基地建设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建成和完善的[2]。因此,高校地质博物馆与高校其他类型的以及社会公共博物馆相比,在基本功能上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面向公众、服务社会,其应该在现有功能上再衍生出多种职能和服务。因此,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挖掘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潜在功能并付诸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基本概况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于1986年1月建成开馆,并于2004年10月完成扩建改造。该馆拥有生命演化展示厅、地球科学探密展示厅、江西省特色资源展示厅三个展厅,展览面积1 600平方米。拥有近5 000件展示标本,其中珍稀古生物化石标本600余件,岩石、矿物实物标本3 500余件,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植物标本700余件,现代光电技术沙盘等其他模型标本100余件。该馆除实物和展板外,展馆内还配备了影音放映和电脑查询系统。
该馆设施先进,藏品丰富,涵盖地学等多个领域,先后被列为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
1.2 研究数据说明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有:(1)该馆日常管理、建设、教学等相关专题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759份,其中学生问卷586份,占77.21%;(2)该馆正常开放时,参观者登记信息。据本研究的需要,同时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登记信息只提取2010年至2013年的相关数据。(3)同时段内的地球日、博物馆日等专题活动调查数据。江西省特色资源展示厅于2011年底正式开放,因此本文分两个时段对比研究,即时段Ⅰ(2010-2011年)、时段Ⅱ(2012-2013年)。
2.1 功能展现
博物馆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必须发挥它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赋予的作用,这种社会作用就是博物馆的功能[3]。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项基本功能[1,4]。高校地质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成员之一,同样具有一般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针对博物馆基本功能之一的收藏,该馆目前拥有藏品5 000余件,主要涉及到地质、生物等多个领域。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者认为藏品极为丰富的占96.46%、藏品数量一般的占2.23%,藏品数量偏少的占1.31%。参观者中,认为藏品数量一般与偏少的总计不到4%,参观者对该馆藏品数量认可度较高。同时,有98.33%的参观者认为藏品价值高。藏品丰富、收藏价值高为该馆的特点之一,体现了其收藏功能。
地质博物馆的藏品大多来自本校地质等相关研究团队、个人的研究成果。其藏品是相关信息的一种储存方式,蕴含着地质等多领域的知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地质博物馆所依托的学院专业人才集中,研究实力雄厚,具备较强的科研功能。
隶属于高校的地质博物馆,高校的教育属性使其在功能上应体现出较强的教育功能。据近5年在地质博物馆开设的实践课统计资料,有7门课程的部分实践课开设在地质博物馆相关展厅,涉及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等6个专业,单课程课时约在4学时左右。通过对参观者参观目的调查,有98.29%的参观者带着增长知识的目的前来参观,具有地质专业背景的参观者中有91.38%的参观目的是增长专业或课外知识。仅有极少数人是抱着随便看看的态度前来参观,约占被调查者的1.71%(图1)。
图1 参观者参观目的与对地质博物馆教育意义评价调查
参观收获及教育意义调查结果显示,有98.16%参观者认为增长了专业、课外知识,参观很有教育意义。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参观者带着学习知识目的来参观,而且能获得较多的相关知识,感觉很有教育意义,表明该馆在教育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2 教育功能拓展与深化
高校博物馆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是“校外校”、“第二课堂”和“终身教育”场所[5]。目前该馆藏品主要来源于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成果等,其藏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性等特点,目前主要面向本校师生,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因参观者专业、兴趣等不同,其参观的目的、价值趋向等各异。本文主要通过参观者对三个展厅的参观顺序、停留时间及其原因等调查,来探讨地质博物馆的潜在的功能。为研究的方便,把生命演化展示厅、地球科学探密展示厅、江西省特色资源展示厅分别编号为①、②、③,两时段调查统计的参观顺序见表1。调查发现,90.91%的来访者参观前是有意识安排三个展厅的参观顺序。时段Ⅰ把生命演化厅放首位参观的占79.94%,时段Ⅱ中把生命演化厅、江西省特色资源展厅放在首位参观所占的比重较大,约90%。对安排参观顺序理由的调查发现,87.20%参观者认为对①、③号展厅感兴趣、科普性强并且容易看懂,而②号厅专业性太强,很难理解。
表1 参观者参观顺序安排调查统计
同样,通过对参观者在三个展厅中参观停留的时间调查发现,地球科学探密展示厅时段Ⅰ、时段Ⅱ只有地质类专业参观者停留时间较长,停留在半小时以上的均高于55%,非地质类专业参观者不到20%,反而非地质类专业参观者停留时间小于20分钟的高达40%以上(表2)。而生命演化展示厅、江西省特色资源展示厅,不分专业、时段,约有51.85~58.13%的参观者参观停留时间在半小时以上。
表2 各展厅参观者参观停留时间统计
因此,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该馆专业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等社会教育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今后该馆在教育功能上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功能,挖掘社会教育功能的潜力。
3.1 专业教育
高校地质博物馆的隶属性、藏品性质等决定了其功能趋向。高校地质博物馆依托于高校,必然要服务于高校,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专业教育。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由多个地质陈列室、标本室等整合重建而成,其藏品大多为相关专业科研、教学资料与成果,为本校师生学习、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应该最大限度地整合该馆资源,在现有教学功能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现有资源状况看,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1)地质类专业。主要涉及本校的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等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地球科学探密展示厅、生命演化展示厅现有资源,强化该馆的专业教育功能。
(2)地质类课程专业。主要指本校开设地质类课程的其他相关专业,要根据该类专业对地学内容的需求,有差异地开发课程资源。
(3)生物科学类专业。江西省资源特色展厅、生命演化厅则为该类专业课程资源整合的重点。
总体上,依据专业培养计划构建教学主题,依据相关教学主题对该馆现有资源进行分类梳理、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设计(图2)。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培养层次的要求。
图2 地质博物馆资源整合与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流程
3.2 社会教育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界重要一员,担负着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功能[2]。同样,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除承担专业教育功能外,还应承担着社会教育功能。其社会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教育就是其中之一。从现有资源及功能发挥来看,该馆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生命演化知识,引导人们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教育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在人们对精神文化、科学知识迫切追求的当今,地质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其宝贵的实物、图文等资源,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科普服务,应成为公众和青少年掌握相关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
结合该馆的实际情况,为使其潜在的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教育功能具体实施的思路与途径。
(1)设计教育主题,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地球日、环境日、博物馆日、科普周等节假日,针对相应或相关内容设计教育主题,开展专题性的教育活动。对象可以是本校学生,也可以是社会大众。
(2)针对教育服务对象,有差异地开发教育资源。在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及开展教育服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年龄差异、学龄差异等,做到因材施教。
(3)举办公开讲座,宣讲科技知识。利用本校专业师资优势,举办公开讲座,宣讲科技知识。通过科普、学术讲座的开展,既能起到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又能使公众感受到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领会到科学精神。
(4)撰写出版科普书籍材料。科普书籍是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主要的载体之一,利用该馆丰富的资源优势,分类撰写以公众为对象,通俗易懂的相关领域科学问题书籍材料,用以增长公众科学知识、拓展视野。
(5)开展数字博物馆建设,提高社会教育服务水平。借助数字化方法以虚拟的环境,将馆藏资源梳理分类后,以虚拟方式进行呈现,实现对博物馆的三维虚拟漫游。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该馆资源的共享,提高其社会教育服务水平。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45.
[2]彭花明,郭福生,夏菲,等.东华理工大学博物馆江山实习基地展区及其教学服务功能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83-89.
[3]蔺光.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4]李顺.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功能变化初探[D].长春:吉林大学,2013.
[5]舒开.浅论高校博物馆的特殊作用[J].文教资料,2009(15):165-166.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University Geological Museum——A Case Study of 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NG Ya-dan, PENG Hua-ming
(CollegeofEarthSciences,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The geological museum is an important auxiliary educational place. Students can gain the knowledge about earth sciences by visiting and studying these professional samples.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dentifying the present sample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present functions of the Geologic Museum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further studies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expansion and puts forward a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lan.
geological museum; function expansion; curriculum resource; education service
2014-08-3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C1303);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基金科学技术研究项目(DHXK1203)。
黄雅丹(1983—),女,江西抚州人,实验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管理、博物馆建设与管理研究。
黄雅丹,彭花明.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397-400.
Huang Ya-dan, Peng Hua-ming.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university geological museum[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4):397-400.
G265
A
1674-3512(2014)04-03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