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燕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单向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依旧存在,教师硬往预设的标准答案上引导,强调答题模式,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知识点。2.教师习惯于将一篇完整的课文机械地分解为字词、中心、结构、修辞、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各自孤立的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训练。其后果是使学生在分析文章时把局部同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结合文章的主旨考虑问题。因此,学生做题时往往凭空猜测,生搬硬套。因此,加强整体阅读训练是很重要的。
何为“整体阅读”?夏华安先生在《整体阅读的要义与门径》一文里对整体阅读下了这样的定义:
整体阅读是指从阅读对象的整体出发,去领会、认识其中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又从部分、要素的互相联系中,部分、要素与整体的联系中去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对象本质的一种阅读方法。
阅读对象的本质就是一篇文章的主旨,它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作为中心思想贯穿全篇,具体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中去,以它为核心,凝聚成文章的整体。整体阅读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从宏观上驾驭文章,整体阅读能使学生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把握主旨。
一、整体阅读的误区
整体阅读讲究概括性。夏华安先生在《整体阅读的要义与门径》中援引《三国志》中诸葛亮和徐元直等人一起读书的典故,别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运用“略读”法,着眼于通观大意,快速把握全体。
略读,很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误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是“忽略的”阅读,略读成了“略去不读”。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小说阅读上,一般学生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情节,读过一遍后,只能大概复述故事。其实优秀的小说,故事仅是载体,承载着作者的人生经验或情感价值观,凭着故事情节,逐一探索作者欲说还休的意思,读透内在精魂,才有效益。
二、指导整体阅读的方法
如何实现整体阅读,避开误区,方法尤其重要。高中生要独立进行整体阅读,一时无从着手,全仗教师给他们易晓的点拨与浅明的指导,渐渐引他们入门。虽忌纤屑不遗,仍须提纲挈领。
1.读书笔记
常言道,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即读书笔记。在整体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随时做笔记。这类笔记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一是字句的摘录。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至关重要的解释与批评,特别欣赏的几句或一节,足以引发共鸣,细细体会,久而久之,就能慢慢地把原来简单地照搬转化为一种语言能力。
一是完整的心得。对文章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再上升到鉴赏评价的高度,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赏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初学阶段,当然不能要求精深周密,但是敷衍塞责万万不可,总得让学生说出个所以然。
在做阅读结果的报告与讨论的时候,这种笔记就是发言的准备稿,使学生不至于茫然无措,或信口开河了。
2.读书报告
由于自身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学生所写的读书心得,不免会有一些肤浅乃至不合理之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他绝不是张三或李四。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界定,切不可让学生怎样想就怎样读,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可丧失。
但是教师对学生的体验也不要轻易否定,否则就成了“一言堂”。在此,读书报告的形式值得提倡,可采用自主讨论的方式,使学生的个人体验得到很好的表述和交流。
这类讨论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组织。首先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分组,注意每个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职责,尽量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逐步提高学生有效处理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师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补充相关信息。同时,参与的方式一定要灵活机动,让学生能自主获得相关体验并进行创造。比如,在进行对某篇文章的心得交流时,教师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让学生展开比较阅读,借此学会举一反三。待讨论交流活动结束之后,学生须写小结,对自己前一阶段的整体阅读情况查漏补缺。
总之,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局限于训练答题技巧,而应在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下,重视整体阅读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体味文字材料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参考资料:
1.夏华安《整体阅读的要义与门径》,《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