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刽子手”,绞刑架前的仁与爱

2014-08-22 19:16囡囡
蓝盾 2014年8期
关键词:行刑厄尔刽子手

囡囡

莫言小说《檀香刑》中,有个叫赵甲的刽子手,由于常年以杀人为职业,最后竟毫无人性到以嗜血为乐。现实中的刽子手是什么样的呢?生活在弗吉尼亚州的杰里·吉文斯就是一名刽子手,他合法地杀死过62个人,是美国夺命最多的“职业杀手”。然而,这个刽子手却在从事了27年的杀人工作后,坚决地要求废除死刑。他为何有如此大的改变呢?

职业杀人

杰里·吉文斯生长在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一个黑人家庭。由于家中孩子多,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基本就是放任自流。吉文斯虽在家中排名第四,但他从小爱憎分明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让他成了8个兄弟姐妹中的“头领”。

吉文斯懵懂的初恋发生于15岁。在一次参加家庭派对的时候,他正跟他心仪的女孩玛格丽亚跳舞。他暗恋玛格丽亚已经很久了,在音乐抒情浪漫的旋律中,他觉得整个世界只剩下羞涩而颤抖的两颗心。他打算借机向玛格丽亚表白自己青涩真挚的情感和心声。可就在这时,一名寻仇的枪手突然闯入,疯狂地朝人群开枪。不幸发生了,玛格丽亚在转瞬间,从翩翩起舞含羞微笑变成中枪倒地的一具尸体。

吉文斯的初恋就这样悲怆地结束了,玛格丽亚的鲜血忧郁地涂满了他的整个青春。

1974年高中毕业后,吉文斯在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一个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随后,由于与工友打架,他被公司解雇。失业后的吉文斯得知“州立监狱有工作空缺”便去应聘。经过了几次考核之后,他成功地当了一名狱警。

担任狱警,杰里自认为他的使命是在“拯救生命”。可是工作两年后,也即他30岁这一年,一名监狱官员要求吉文斯兼职到死囚牢房去做刽子手。吉文斯当然不愿意,可是长官要求吉文斯必须服从命令,因为实在找不着人。

美国监狱本来希望由医学专业人员来充当处决死刑犯的刽子手,但美国“医生誓约”中有一条“不伤人”的规则,从伦理上又禁止医学人员参与处决囚犯的工作。弗吉尼亚州联邦法官还要求执行死刑处决时,必须有麻醉专家在场,但他们曾向298名麻醉专家发出邀请信,全都遭到了拒绝。是啊,谁愿意当个索命鬼刽子手呢?所以美国监狱一向面临着“刽子手荒”。

行事果敢干练的吉文斯被上司赶鸭子上架,滥竽充数地充当上了没有额外收入的兼职刽子手。每当害怕的时候, 他就劝服自己:类似杀死玛格丽亚的疯狂枪手“都应该被处以死刑”,我应该代表公正的法律手刃了那些坏蛋,为社会除害。

吉文斯第一次执行死刑的死刑犯名叫林伍德·布里利。布里利是美国臭名昭著的罪犯,他犯有多起谋杀、越狱等罪。

在对布里利执行死刑的前一天,弗吉尼亚州监狱的死刑执行小组按照惯例对布里利进行24小时的监护,目的在于防止他自杀或自残。布里利被执行死刑前,要求接受洗礼。执行小组带着布里利来到监狱内的小教堂忏悔。吉文斯也在布里利身边为自己祷告。在精神上,他丝毫不比布里利轻松。

之后,小组带着布里利来到了死刑室,将他绑在电椅上。准备就绪后,吉文斯走到了行刑按钮的旁边。在那个位置,他只能透过一扇小窗户看到布里利的背面。在那个时刻,吉文斯让自己排除一切想法,只专注于行刑的细节,这可以让他不受恐惧、后悔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也只能全神贯注,否则电流过大,死囚的身体会被烧焦,而电流过小,又电不死人。

在吉文斯按下了行刑的按钮后,他透过小窗口,看到布里利的身体一阵抽搐。吉文斯觉得自己身体也跟着出现了抽搐的反应。就这样,他紧张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死刑执行工作。

在继布里利之后,吉文斯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执行了多起死刑,每次他都在心里默念:“这是罪大恶极的人。”时间久了,吉文斯对他的杀人工作已经可以做到铁石心肠、安之若泰。

临危救人

可是,有一件事情一直让吉文斯觉得尴尬。刽子手是一个非常不雅、让人感觉难受的职业,所以他从事的这份工作,从没跟他的亲人朋友甚至妻子提及过。周围人只知道他在弗吉尼亚监狱工作,是名管理人员。他曾经试探地问过自己的妻子布吕昂:“如果你知道我是一个刽子手,你还会嫁给我吗?”布吕昂决绝地说:“当然不会。就是结婚了我也要跟你离婚!跟刽子手睡一张床上,那岂不要天天做恶梦?”

而吉文斯的两个孩子呢,最喜欢看的电影就是《蜘蛛侠》,他们经常觉得行侠仗义的老爸吉文斯就是蜘蛛侠的化身。吉文斯最开始不想让孩子们知道刽子手是怎么回事,不想让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血淋淋的阴影。可他知道这一身份终有一天会曝光,所以便不时地为孩子们做心理启蒙。从吉文斯的教诲中,孩子们起码明白了一点:如果是一个好人做了刽子手,那么他也只会杀罪有应得的人,不会让无辜的人死去!

可是这一准则在实践中受到了考验。毕竟,法律也偶尔有出错的时候,到底该刻板地执行它,还是该为了它的“公正”,大胆地质疑某些判决呢?

1993年,吉文斯将要给厄尔·华盛顿二世执行死刑。厄尔因强奸并杀害一名19岁的年轻妈妈而被判死刑。厄尔的智商只有69,尽管他的陈述与案件真相有许多出入,但他还是糊里糊涂地认了罪。

死刑前一天,工作小组照例对他进行24小时的看护。为了防止他心理波动,产生一些不可预料的一些东西,工作人员不停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厄尔的注意力怎么也分散不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突然回光反照、智商变得正常。他坚定地说自己没有杀人,他是冤枉的,不断地向工作人员请求帮他申诉,要求法庭给予他重审的机会。他还说他有足够的证据不会强奸那女孩儿,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其他人对他的这些话都充耳不闻,只有吉文斯此时心潮澎湃不安。在即将要行刑的时刻,被绑在椅子上的厄尔,回过头来定定地看着吉文斯说:“我没杀人。我现在不害怕,是对所谓‘公正的法律感到寒心,遗憾没人帮我申冤!”

此时,两种念头在吉文斯的脑子里打架。一方面他劝自己相信法官的判决公正无误,另一方面,他感觉厄尔真的像是被冤枉的。如果他明明知道这个人是清白的,他还去杀死他,那他跟地狱的撒旦有什么区别?

吉文斯犹豫了很久,最后良心和理性占了上风。冒着被解雇开除的风险,吉文斯在关键时刻没有按下行刑的按钮。他代厄尔向监狱长官请求缓期执行,希望法庭能为厄尔案进行重审。他坚定地做了担保:如果法庭再一次认为厄尔是杀人犯,那他就决不手软立即执刑。监狱领导拿执拗的吉文斯没有办法,只得帮助要求重审。

在吉文斯的积极奔走下,律师们也也开始再次寻找新的证据。法医终于根据DNA测试,发现作案现场留下的头发、精子等并不是厄尔的,厄尔的刑罚由死刑改为终身监禁。随后,进一步的审理证实厄尔是清白的。

吉文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激动地跳了起来。因为是他,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个无辜的人!厄尔也由此成为首个被刽子手拯救,从电椅上“死里逃生”的人。厄尔事件之后,吉文斯对自己的刽子手职业重新做了评价,那就是即便是杀人,也是一个讲良心、人性化的工作,有时甚至是“救人行善”。

反对死刑

1999年,吉文斯的生活和命运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最疼爱的28岁的弟弟汤姆因贩毒洗钱杀人,并且在联邦大陪审团面前撒谎否认自己的罪行,他被陪审团和法官判处死刑。因汤姆在得克萨斯州犯罪,所以也在得州施刑。

消息一传来,吉文斯的全家都被击跨了。当他们飞往得州打算去见汤姆最后一面时,却不料,他们晚了一步,只收到了汤姆冰冷的骨灰盒。吉文斯的父母当场就哭晕了过去。没能见到弟弟汤姆的最后一面,吉文斯愧疚又抱憾。他猜想过无数次汤姆临终前的情景:汤姆临死前也一定想见他们。

这之后,吉文斯看待犯人的眼光不一样了。2010年为犯人托尔斯·古当行刑前一天,吉文斯想到弟弟汤姆,便忍不住询问托尔斯有什么临终心愿。托尔斯说:“我希望能见见我父母,我妻子,还有我的6个孩子!”

吉文斯想到自己父母的痛不欲生,不觉得心生柔软。由于托尔斯的家人远在古巴,不可能一天之内到达。吉文斯又一次破例做了缓期执行的申请。他千方百计联系到托尔斯的家人,可是他的家人却以9个人的路费开销巨大为由,拒绝前来探望。为了让托尔斯能了无遗憾地离开人世,吉文斯开始四处奔走,寻找一些慈善基金会的支持。由于这是为死刑犯家属提供路费,没有基金会愿意。吉文斯便在报纸和电视上打了广告,寻求资助者。

当吉文斯千辛万苦地满足了托尔斯的愿望之后,在执行死刑按下“生死按钮”那一刻,他觉得他的心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平静安稳。

在这之后的每一次行刑前,吉文斯都会询问死刑犯的临终愿望是什么。有的人想要吃一顿丰盛的大餐,有的人想要荡秋千、滑滑梯,有的人想要看一场球赛,更多的人都想同家人见面。吉文斯想尽办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不管他们曾经多么罪大恶极,他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

吉文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冤案。如果有人在临死前还口中喊着“冤枉”,那他决对不会行刑。在他27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曾相继把3个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吉文斯相信,只要不是死刑,若他们果真是清白的,总有“冤情得雪”的一天。可是若死了,冤案就永远铸成了!

2008年,吉文斯55岁主动要求退休,因为他总共杀死了62人,占到了美国死刑犯总数的11%,可谓贡献巨大。他被评为美国“第一刽子手”,还被赠送了“最优秀工作人员”的奖章。可是这之后,吉文斯却开始从事另一项与“刽子手”截然相反的工作,成了弗吉尼亚州反死刑组织“死刑替代品”委员会成员,四处演讲,宣传废除死刑。

由于吉文斯和他的组织的努力,5年以来很多美国人改变了他们的观念。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支持死刑的美国民众正在不断减少。弗吉尼亚州的死刑判决比20世纪70年代以来任何5年都要少。

2013年初,吉文斯这个“美国第一刽子手”,被《华盛顿日报》评为“在反对死刑法案上贡献最大的人!”《纽约时报》也这样评价:“当一个刽子手能做到从死刑架前救人,那么,他也是天使了!”

(摘自《知音·海外版》)

猜你喜欢
行刑厄尔刽子手
你听
一个报童的名誉
一个报童的名誉
试论行刑一体化与刑罚执行权的新配置
脆弱的斯里兰卡刽子手
斯里兰卡刽子手因怕绞刑架辞职
古代为何要“秋后问斩”
行刑为何在“午时三刻”
第二次联赛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