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融雪
正在西非肆虐的疫情已创埃博拉病毒历史之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目前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在苏丹恩扎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扬布库同时出现的两起疫情中首次被发现的。首次爆发中,共有602个感染案例,431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5个不同的属种,其中病死率最高的是“扎伊尔”,既往爆发疫情中最高可达90%,正是本次爆发的亚型。
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扩展,特别是与非洲关系愈加紧密,埃博拉等高致死病毒的威胁也在迫近。
关于埃博拉的种种疑问,《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新发传染病应对准备办公室主任向妮娟。她强调了联防联控在抵御跨国疫情中的重要性,包括口岸的检验检疫。
风险存在,但疾病可控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看埃博拉疫情对中国的威胁?
向妮娟:只要与西非存在人员往来和动物进出口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感染和发病的可能。从地理的距离来看,西非国家离我们很远,但是从传播风险来看,或许下一个时刻就有疑似埃博拉患者出现。
世卫组织目前对疫情的风险评估之一是“非洲以外国家传播风险低”。按照其判断,我国与这三个国家距离远,没有直飞航班,属于风险低的国家。
但没有人敢确认埃博拉会不会传入某国。风险一直存在,以前的甲流和非典都证明了这一点,疫情跨越国界很容易。
对于中国而言,鉴于我国与西非有持续的人员往来,病例输入的风险是存在的。疫情输入后也可能发生少数续发病例,但只要病毒本身的特性未导致疾病传播方式出现大的变化,同时只要做好病例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医院感染控制和人群健康教育,基于我们目前的发现、诊断和控制能力,发生疫情大规模播散的可能性很小。
埃博拉病毒自首次爆发以来,一直都有发生。本轮疫情规模创埃博拉历史之最,我认为这与发生疫情国家的防疫措施和卫生条件息息相关。
到目前为止,西非国家的一些社区和人群对于来自国际的援助还是持怀疑态度。有的村民甚至用刀指吓阻救援人员入村,或宁愿找巫医治病,结果令疫情加剧。
国际上通行的对传染病的防控管理,都强调对病例的隔离、密切的跟踪和治疗。但在几内亚还有病人逃离医院。
其实中国2003年面临非典冲击时,也没有特效药物。但当时我们能做到对疫情的封锁,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扩大化。
不仅如此,西非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可能连基本的水电卫生都没有,甚至连医护人员的基本防护措施都不够,医疗资源也很有限。医院内的传播又加大了他们对医疗队的不信任。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有很多说法,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向妮娟:埃博拉病毒潜伏期最长21天,可以说从脱离病例暴露日起21天还没发病,因此次暴露而导致发病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
但是这个病毒的首发病例是如何感染的,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性和空气传播,还有待证实。
病毒起源尚不得而知。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狐蝠科的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目前尚不清楚病毒是如何从动物传播到人的。
关于传播途径,比较确定的是密切接触传播。但有文献报告称,男性病人在发病第61天还能在精液中检测到病毒。在康复后第七周,精液里亦有检测出病毒。另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很难判断感染病毒
《瞭望东方周刊》:普通中国公民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
向妮娟:尽量减少到西非国家旅行。如果非要去,要减少热带雨林的旅行和与热带动物的接触,尤其是灵长类的猴子和大猩猩。食用当地动物产品前应确认食物已彻底煮熟。尽量不要参加当地人的葬礼,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
埃博拉的初期症状可能没有特异性,多为发热、乏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如果有这些症状,要及时就诊。如果是在飞机上,也要报告。如果是旅行回来,在入境口岸,有不适症状也要及时向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旅行回来三周内,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有早期症状,在就医时要主动告知旅行史,这样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快地诊断疾病。
《瞭望东方周刊》:卫生防疫部门会采取何种措施?
向妮娟:7月31日,国家卫计委已经下发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8月4日上午,组织开展了全国各省、市、区的医务人员培训。我参加了这个培训,主要是给各省讲解了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我国的疫情防控要点。北京地坛医院的李兴旺主任则负责对诊疗方案进行解读。卫生计生委要求各省份对同样内容进行逐级培训。
4日下午,国家卫计委又在中国疾控中心昌平新址组织召开了全国疫情分析视频会议,不仅是全国疾控系统总动员,与会的还有国家质检总局及其下属的各省分局。我们分析的不仅是埃博拉,还有中东呼吸综合征。
对传染病,仅靠一个部门是不够的。对于跨国界的疫情,口岸的检验检疫非常重要。我们要在入境口岸采取严格措施,加强入境体温监测,把有高热、乏力症状的疑似患者转移到医疗机构。
为什么没有埃博拉疫苗
《瞭望东方周刊》: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究进展如何?
向妮娟:目前我们确实没有可用的疫苗。美国如果在9月开始人体实验,到面世还需要一段时间。必须充分评估疫苗对人体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长期效用。
埃博拉病毒为何迟迟没有疫苗,有几个原因。
一是技术上的难题。传统的病毒疫苗大多用灭活病毒或者减毒毒株制成,然而,对于埃博拉病毒,这些传统的疫苗制法都有显著的缺点。
灭活疫苗通常是用福尔马林固定或加热灭活得到的,生产这种疫苗的前提是要得到大量病毒。考虑到埃博拉病毒的极高风险,一旦病毒泄漏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至于减毒疫苗,也存在突变恢复毒力的风险,使其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另一个是埃博拉爆发的不确定性,不知道目标人群,政府难以确定免疫策略。
此外,埃博拉病毒本身虽然很稳定,但各种亚型同源性很小,只有30%至40%。对于制药研发者来说,这意味着需要不同的毒株研发不同的疫苗。埃博拉病毒虽然致命,但只是偶尔爆发,疾病传播的范围也基本仅限于非洲部分地区。自发现病毒以来,目前全球感染的患者共2000多人。相对其他常见传染性疾病,埃博拉疫苗的市场很小,不足以刺激大型药企启动疫苗的研发。
哪怕没有有效的治疗和疫苗,对于埃博拉出血热,只要能做到病例的隔离治疗、密接者的追踪和管理,同时做好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疫情就不会发生大规模扩散。需要强调的是,传染病防控从来就不是某个部门或纯技术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