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晓
内容摘要:区域创新管理是对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及环境建设加以有序合理规划和针对性建设的过程,也为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路径。为此,本文关注后发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和着力角度,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关系入手,解析金融发展、技术集群及知识产权保护对后发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以期给区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规模 技术创新 后发区域
中国区域发展有先有后,在资源及时间有限情况下,后发区域创新政策制定及管理的针对性将对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快速建构、资源优化配置、环境整合建设等起到关键作用。其中,区域针对性地理清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关系并制定配辅政策是提升这类区域创新能力、快速解决能力短板的关键。
企业规模与创新关系描述
(一)大规模企业与技术创新
在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关系问题上,熊彼特(1942)最早对这一领域加以关注。他认为市场份额高(垄断)、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创新。此后,学者Galbraith(1952)、 Kamien & sehwartz(1982)、Nelson(1987)等人的研究均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有创新力。其中原因包括: 一是由于创新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效应,也就是创新所需资源具有积累突破效应,在未达到突破点前创新风险大或存在创新不可能性,这使得小企业的决策者会畏足不前。另外,技术创新中的大项目研究所需资源丰厚,这也是小企业所无法企及的。相对而言,大企业更具有为研究与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和资源的能力,大企业的决策者也更倾向于创新。二是经营的多元化使得大企业能更好地发现和预见创新,同时其广泛的市场份额是保证技术创新实现的基础。 三是创新活动具有不可分性,这使得大厂商更能在创新中积累经验,不断试错,降低成本并获得利润。四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大企业会比小企业更具有风险承担能力。
总体来说,大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动力是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市场机会、规避市场风险以及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但由于垄断(较高市场份额)市场结构下的大企业具有较高的利润率,其规模优势又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其面临的竞争压力,因此大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数量将会受到抑制。同时,大企业组织官僚化常导致其创新收益率较低。综上,大企业常常表现为创新内部动力不足,而这一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大企业自身调整解决。
(二)小规模企业与技术创新
在此期间,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企业规模小创新效率更高。Acs and Audretsch(1991)指出小企业每人单位创新产出能力比大企业高。lehn-Dujowich(2006)更进一步指出,小企业的专利授权量/每美元R&D是大企业的三倍。后有很多学者支持这一观点。原因包括:一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使参与主体更有创新动力,从而促进小企业创新。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动力在于促进创新产品迅速市场化并获得创新收益,填补市场空缺,并因技术创新改变目前行业格局。由于小企业不创新则很难生存,所以其创新动力强劲。二是小企业较少受到信息规模不经济的影响。由于大企业中信息深度、广度及宽度增加,而异质性的信息又常常鞣合在一起,这样大企业决策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筛选,从而降低了大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效率和对创新信息即时反应的能力,这种信息规模不经济降低了大企业的决策能力并影响其创新能力。而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层级较少,信息的丢失、闲置的可能性减少,从而较少受到信息规模不经济的影响,促进其创新的即时性及创新效率。三是小企业规模小,体制灵活,决策层级简捷,创新收益率更高。
总之,以上分析建立的假设是在有创新所需要具备资源情况下的小企业创新产出的可能性及创新动力问题。但事实上,小企业在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恰恰是其创新资源不足而不能创新。相对而言,大企业所面临的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战略性布局及激励机制等内部管理及决策方式解决,而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创新资源不足问题仅靠其自身不能解决,区域政策制定在其中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由于后发区域小企业居多,因此针对小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后发区域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提供思路,也为中国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下面以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为基础,多角度解析区域创新政策制定的着力点。
后发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
(一)企业规模、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
整体来说,金融发展对创新的作用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表现在金融发展会促进不同规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也就是说,金融发展会使小企业有相对更高的R&D投入量,而大企业有相对更高的R&D产出率。当一国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后,同一产业内的小企业的相对R&D支出趋同且较多,同时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会使小企业创新的单位产出率也有所提高。这种金融发展与小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对那些更依赖于外源融资的产业来说更明显。Aghion等(2007)指出,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会有更多的小企业出现。这些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并不对所有规模企业产生相同影响,而是对小企业创新影响更大。Beck等 (2004)通过跨国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密集度降低,则企业规模减少。 Patti& Gobbi (2001)对意大利实证表明,银行密集度显著相关于小企业信贷数量而不是所有企业的信贷数量。以上信息表明,小企业的创新与生存更多依赖于区域金融发展。
具体来说,在对创新能力影响方面,银行规模与企业规模有着正相关关系。Guiso等(2004)和 Levine 等(2006)通过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小,与当地金融发展关系越强。大银行建制并且层级多的银行对大企业创新有好处,但对中小企业作用不大。越是层级多(大)的银行越对收集软信息(SoftInformation)感觉费时且成本高,所以对信息模糊的小规模企业来说,大银行经由对其创新的资金支持所获得利润较少,这常常会使得他们放弃对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因此,决策当局较远,层级较多的大银行对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是不利的,而强有力的当地小银行对维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创新努力是重要的。由此,区域(local)小型银行发展对小企业发展更有益。endprint
后发区域小企业数量居多,由于小企业创新有低成本高产出的特征,后发区域可能通过适宜的金融发展,特别是小型当地银行建设,加强区域内小企业创新资源配给力度,从而提高区域内小企业创新产出。这样也实现了区域内规模不同企业间的创新投入产出配置最优化,从而提升区域内整体创新效率和能力。
(二)企业规模、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来源于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公共物品属性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技术创新产出的外溢性及非独占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成为考虑其与其他变量关系的必然要素之一。Shrieves(1978)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的R&D行为之间关系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调节。如理想的足够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企业的创新成果能够有效完全地排除技术外溢、被复制及被模仿的可能性, 企业由此便可以获得完全的技术创新的独占权,这种情形下, 企业的规模与创新行为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各国都无法做到完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完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境下,企业规模将与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直接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越低, 企业期望对技术创新产出权的独占性要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越小,创新收益扩散监督内化的成本便越高。这样, 企业是否创新就取决于该企业内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大小。显然,规模大的企业更有能力自行保护创新成果的独占性,而小企业囿于知识产权保护、监督及维护成本的高昂常常会在初期即放弃创新意愿。
由此可见,加强区域内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小企业尤为重要,它将更有利于保护小企业的创新意愿。这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落实到同一国家的区域层面上体现在执法力度的不同上。落后区域更应强化执法力度以保护小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动力,这包括提高区域的律师人口占比及提高区域成人文化程度等,从而为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三)企业规模、技术集群与技术创新
企业对外部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的及时与恰当遴选以形成自身能力对其创新能力形成有重要作用(Choo, 2001)。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小企业由于受到管理经验及管理界面限制,有可能受到信息不完全及信息逆向选择的影响(Strandholm and Kumar, 2004)。这时小企业可通过适当选址方式缓冲这一问题,例如加入区域技术集聚区,从而增强对信息的集聚、遴选及对知识和技术共享的可能性,获得知识溢出效应,同时也减少了信息逆向选择的可能性。Zoltan &David & Feldman(1994)指出,小企业在创新集群及创新合作中常常是创新知识溢出的接受者,这促使了他们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大企业正是这一活动的溢出者。新创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多受益于技术集聚(Toby,2000)。具体来说,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知识的流出与主体知识的流入,前者越小,后者越大,单个主体所获得收益越多。主体知识流出的控制取决于自身知识量的大小及内化的保护能力,虽然小企业内化的保护能力有限,但其自身知识量较小将影响其知识的流出。主体的知识流入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取决于流入主体的吸收能力,因此加入到技术集群中的小企业还需要增强自身的吸收能力以获得知识流内化整合的最大化,从而在技术集群中快速成长。
由此,落后地区加强技术集群的培育和政策性引导,可有效提高本区域小规模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
结论
总之,落后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对于整体区域协调发展甚为重要,而落后地区的小规模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是这类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小企业更容易受到所在区域环境的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决策时应从以上视角考量,以推动落后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Rolf Sternberg and Olaf Arndt.The Firm or the Region: What Determines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of European Firms?[J]. Economic Geography, Vol. 77, No. 4 (Oct., 2001)
2.Beck, T., A. Demirguc-Kunt, and V. Maksimovic.“Bank Competition and access to finance:internatio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4,36(3)
3.Toby E. Stuart . Interorganizational Allianc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A Study of Growth and Innovation Rates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1, No. 8 (Aug., 2000)
4.Rebecca Henderson and Iain Cockburn.Source: Scale, Scope, and Spillovers: The Determinants of Research Productivity in Drug Discovery[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27, No. 1 (Spring, 1996)
5.Zoltan J. Acs, David B. Audretsch and Maryann P. Feldman. R & D Spillovers and Recipient Firm Siz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76, No. 2 (May, 1994)endprint
6.Sharon F. Matusik.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rm Public and Private Knowled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3, No. 5 (May, 2002)
7.Bonacorsi di Patti, E. and G. Gobbi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Local Credit Markets:Are Small Businesses Special?”[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1,25(12)
8.Strandholm, Karen & Kumar, Kamalesh & Subramanian, Ram.Examin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change, strategic response, manag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
9.Gordon L. Clark and Dariusz Wójcik. 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Global Financ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Stock-Price Volatility in German Firms and Regions[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93, No. 4 (Dec., 2003)
10.Sharon Belenzon, Knowledge Flow and Sequenti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y Diffusion, R&D and Market Value[J]. Economics Series Working Papers 259, University of Oxford, 2006
11.屈展.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分析[J].研究生法学,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