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学音乐

2014-08-21 14:08冯霞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铃声音乐艺术

冯霞

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动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但是这种听都是无意识的,往往都是“听而不闻”。其中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没有主动去体验这些音乐。针对这种现状,以学生平时最熟悉的活动场面作为切入点,也许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于是,在高一拓展型课《音乐与生活》中,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去感知、交流,思考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我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试图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一、合作学习,发展审美人格

资料收集工作需要分工去做,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合作成为关键之一。在收集学校的铃声音乐、升旗仪式的图片时,在和相关老师的交往中都需要必需的技巧和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情感投入,如倾听的艺术、提问的艺术等等。

伴随着脆响的鞭炮声、喧闹的鼓点声、《春节序曲》的欢腾音乐声,第二组的同学开始了他们组的精彩展示:组长张同学的旁白,配上胡同学精心制作的课件,挂灯笼的,贴对联的,看春节晚会的,贴福字的……全组同学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充分体现了他们组的合作精神。

有学生说:“虽然我没有太多的艺术细胞,但在这样的课中,我也有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我喜欢这种形式。”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也许实践过程中的体验,要比取得的显性研究成果来得更有意义。因为在活动时,不存在好学生和差学生,大家都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活动中因为自己的一些特长有了用武之地,自卑感也逐渐消失了。所以当各组分别展示集体的成果时,大家都无不为之震惊、兴奋、激动。由此,我想到了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一幅醒目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假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他们回报给我们的震惊和欣喜往往是我们预期所想象不到的。这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使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之大。周同学带领第三组同学展示他们收集的不同手机铃声节奏(以全组击掌形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可以表达不同人的个性,还有同学模拟鸟叫声、怪异的人声、海浪声、婴儿的哭声……各具特色的铃声模拟展示博得了在场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教师赞赏、表扬并感谢第三组同学的精彩展示后,总结说:不同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声音,也可以作为手机的铃声,直截了当,别出心裁,但这些叫声可不是瞎叫的,它富有音乐节奏的韵律感和美感。假如没有收集、研究的过程,相信谁都不能轻易效仿……

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中,由于追求的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完美,更看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课内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伙伴,不再是评委或裁判。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这种研究性学习中,组内任务分工明确,学生各司其职,艺术活动也不再是少数艺术尖子、骨干学生的专利,可以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

四、由这节课想到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获得学习艺术的方法和途径,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长期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一些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动学习的倾向十分明显,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或研究中去,在旁边等着其他较活跃的同学或个别喜欢艺术的同学得出结论。针对这种现象,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探索的自信心与勇气,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2.在学生自主探索期间,作为教师的我总担心学生做不好或表现得不够完美而情不自禁地要“帮一把”,但从课堂反馈来看,有时好心的帮助,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学生,学生反而会做得更好。在课改的今天,也许这种“帮忙”替代的思想还会经常困扰我们,但我要时刻提醒自己。

3.由于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有限,在处理、归纳、提炼结论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我们能及时发现的话,可以马上提醒他们,让他们重新探讨;如果在展示阶段中才发现,仍然要肯定他们探索研究中成功的方面,而不应过分计较结果,可以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要求他们对此作进一步的探究,保护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与勇气。

(责任编辑 周侯辰)endprint

猜你喜欢
铃声音乐艺术
纸的艺术
听不到铃声
音乐
深夜门铃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