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星野
所谓后景,指的是镜头中主体后面的景物,其与前景相对应,并与主体景物共同构成了专题片的整体画面。对电教制片而言,由于主题、设备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景深总难以过大,因此决定了前景后景如果同时采用,易使画面“臃肿”;再考虑到主体必须为第一视点,因此处于主体之前的前景因有喧宾夺主的嫌疑而往往难有出场之时,而后景却因能起到陪衬作用而得以频频亮相。由此可见,对电教片而言,通常后景的作用及出场率大于前景,其在电教制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山东省滕州市所拍摄的工作片《破茧》,正是注重了对后景的运用,从而使全片增色不少。
现以《破茧》为例,谈谈后景在制片中的作用。
交代环境信息:当画面中的主体在尽情表现时,其后的后景并非默默无言,而是在“无意之间”向观众传递着一些需要交代的信息。这信息可能是地点,可能是时间,可能是故事背景甚至时代。如《破茧》中,当表现领导在村里调研时,画面中领导在认真倾听,其后的墙上则挂着一块带有“提升农村党员整体素质”字样的宣传板,这就补充说明了此段叙事所处的地点——村里;又如王君和村民一起蹲着聊天,后景则为长满绿色禾苗的田野,交代出了此段叙事的时间——“春耕”即春天;再如王蕾在村里接受采访,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身后远景处则为紧张忙碌的工地现场,这一后景与王蕾的同期采访内容结合起来,就表达出了“招商企业在王蕾的热心争取下最终落地并已开始施工建设”的背景信息……后景所起到的这种“交代环境信息”的作用,看似不起眼,却因能避免过多无效镜头的出现而显得很重要。
突出主体形象:后景毕竟只是陪衬,万不能喧宾夺主,也由此引出了后景的另一作用——突出主体形象。一般这种作用都是通过色彩或光照的对比来体现的。如《破茧》中,有“大学生村官们意气风发地出征”这样一组意象表现的镜头,画面中领头的大学生村官高举一面红旗,而后景则是茂密的绿树林,篇幅比例较小的红旗在几乎满画面的绿树映衬下,显得极为醒目,从而达到了突出“红旗”这一主体的艺术效果。又如当表现选举现场时,主体为正认真填票的村民们,阳光洒照,光照度极强,后景则为处在阴影里的票板,这种明暗对比成功地突出了“投票的村民”这一主体。后景与主体所形成的或色彩或光照的对比,延长了主体景物在观众眼中的“滞留”,自然突出了主体形象。
增强画面表现: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画面中只有主体存在,自然就显得单薄、苍白,感觉主体形单影只。因此,适当地让后景在画面中“露露脸”,就成为增强画面表现的有效手段。如《破茧》中,王蕾在接受采访,身穿白衣的她兴奋地谈着当上支书后的感受。此时如果画面只有主体的存在,虽无不可,但总感觉画面显得苍白薄弱,而编者在此时安排了后景,下部为绿色的草地、中部为色彩斑斓的花树、上部为蓝天;整个后景与白色调为主的王蕾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表现力强的画面,效果十分完美。又如在表现大学生村官在村办企业中的场景时,画面主体为正与企业主在热情交谈的大学生村官,后景则为紧张忙碌的工人和正在运转的电风扇,主体是相对静止的,而后景则表现为运动状态,动与静的对立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可见,后景与主体的互动能够避免画面出现太多的“白”,高效地充实着画面。
不要看后景总是“躲藏”在主体身后,就片面地认为无关乎制片主旨。须知,后景虽属陪衬,但如果运用好了,还是大有所为的。这也说明,无论多么小的手法,只要我们充分重视、策划到位,就能为制片添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