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明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都重视高中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是成功的,实际上,人才是多样化的,因而对学科知识要求的深度也各不相同。就像“新课程标准”里面阐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分类推进,令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的位置,让他们都得到提高应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新课改精神,过去的教学中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间的合作,在初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为培养合格人才打好基础。不同学生的性格、基础、兴趣、能力不同,小组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和谐共处,共同提高。
传统教学采用的是“定量供给制”,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论学生接受能力如何,均布置同样的练习与作业。因此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消化不良”, 长此以往,学生整天跟着作业“跑”,挫伤了学习积极性。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分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二、过程
1.学习小组的建立
根据学生自己的适应能力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一般按数学水平可分为A、B、C三层),再考虑座位、性格的相容性、组织能力等因素,分为每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A层次,两个(或一个)B层次,一个(或两个)C层次的学生组成。特点是每个小组都由一个到两个各层次的学生组成,每个学生的学习小组都相对固定。再指定一个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2.组长培训
组长是小组学习的核心,对学习的成败起关键性作用,组长不但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负责,是一个“小老师”的角色。为了开展本小组工作,要求组长对新课适度超前学习,根据三维目标,引导组长反复阅读课文,了解本课时课文出现的“黑字”。一般数学书中的“黑字”都是新的概念(定义)、法则、公理定理、公式等,它们分别包含几个要点。如果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的,注意图形的转换,特别是几何中的定理公理,它们的题设结论分别是什么?怎样转化为几何语言?等不一而足。为了了解组长工作中的困难,教师应一周开一次组长会议,听取组长的反馈意见,对未来一周的任务进行布置,对新课的学习提出建议。
3.课前
小组长要按培训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完成课后练习。教师的课前准备要花大力气,一是要开好小组长的定期工作会议,二是要按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包括引入、精讲内容、分层次练习设置、学生问题预测、作业设置等。在分层次练习设置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课本练习进行分层、增减、变式;为避免冷场和出现棘手问题,教师要事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作业设置栏目要对课后的复习题等进行筛选,找出本课时适合各层次学生完成的题目。
4.课堂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精心设计讲解内容,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提出问题,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解决,组长无法解决的可举手请教师解答。学生在小组长的领导下做课堂练习,教师要重视巡查,及时了解学生完成练习的进度和质量。鼓励有不同解题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对进步明显或解题过程有闪光点、一题多解的学生给予表扬,要有意识地让小组长上台评讲,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推理、解题、组织等能力。
5.课后
课后根据层次布置学生作业,A层次的学生完成课后A、B组习题,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B层次的学生完成课后A组题,选做B组题;C层次的学生完成部分A组题或相当练习的其他变式题;B、C两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本层次作业后可以继续完成上层次的作业。小组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都可以进行,内容可以是课本的题目,也可以是某些题目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等。
三、体会
学生的参与空间扩大,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堂非常活跃;学生潜力大,有时会给我们惊喜;“小老师”很受学生欢迎,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力和成就感;促进同学和谐共处,增强凝聚力;小组学习破解了教师“寡不敌众”的困惑等。分层教学走出了一条适合各层次学生发展的新路子, “治愈”了C层次学生的“消化不良症”, 搬走了B层次学生多余的负担,提升了A层次学生的综合实力。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