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国
再过一些日子,就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了。在清新秀丽的深圳莲花山公园,我久久地仰望着江泽民同志亲自题词、揭幕的邓小平铜像,这座铜像寄托着后继者对先驱者的敬仰追思,同时满怀着后继者对先驱者的庄严承诺。这个夏天,我和朋友昼夜兼程,驱车来到了伟人的故里——四川广安县牌坊村。在那里我得知,伟人有过辉煌的族史。邓家第十二世孙邓时敏是清乾隆年间的进士,1745年官至翰林、大理寺正卿,告老还乡时封为通奉大夫。为表彰他的德行,嘉庆皇帝下旨在其家乡赐造了“神道碑”和“德政坊”,牌坊村因此得名。
在牌坊村,我径入伟人的故居。故居坐东朝西,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横匾;两侧是马识途撰写的“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的对联格外醒目。故居里设有陈列馆,馆有3个坡形的屋顶,象征邓小平的“三落三起”。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图片,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动乱岁月”“开创新时代”“外事活动”“休戚与共”“九二南巡”“多彩情趣”八大部分。1904年8月22日,伟人就出生在这里,属龙,父母给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邓先圣。可读私塾时,先生将其学名改为“邓希贤”。于是,这个名字一直伴随伟人20年,直到他参加革命之后才改名为小平。1919年9月,年仅15岁的邓希贤告别亲人,从广安城东门的渠江码头登船,奔向重庆、上海……1920年7月,不满16岁的他考上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次年,前往法国留学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邓小平等来到广西百色,领导和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百色因此成为革命圣地和红七军的故乡。
现在,在牌坊村伟人的故居,我看到的这位伟人不是神,而是被伤过、被痛过,但却坚持追寻理想的人,也是提着灯笼在低谷里寻找出路的人。环绕广安县城的那条江水缓缓流过,伟人故居的那扇门在风中开开合合,日益消逝的时光使这个宁静的院子愈发宁静,我的脑海闪过1969年到1973年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和南昌陆军学校“将军楼”的影子,我的灵魂游走于“楼”“厂”之间,仿佛看到伟人在身处逆境的日子里,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马克思主义抱着坚定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乐观,深刻反思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那里,伟人迈出坚定的步伐,踩出了扬名于世的“小平小道”。
离开伟人故居回到百色,在平果县果化镇,从三层岗平牛屯开始,我看到了“一岗会”“议军壁”“饮马槽”“邓公泉”“望狮台”“小平亭”和“邓小平曾经住过的屋舍”,得知1930年,邓小平曾先后两次到三层岗开展革命活动,并于1930年7月在鹧鸪坳至三层岗山心一带,打响红七军第一场伏击战——伏击滇军的“鹧鸪坳战斗”。难怪新中国成立后,伟人一直心系平果革命老区,“广西平果铝要搞”这句话,让百色这个中国乃至亚洲铝工业基地魅力四射;“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援助之手,给百色的莘莘学子千钧的动力。在田东县,我刚从伟人的真良旧居、运枪小道来到平马镇百谷村头,动听的歌声就远远传来,原来是30多位身着壮族服装的乡亲正在练唱红军歌曲。右江河畔的这个百谷村,在百色起义时,全村86户除1户地主外,有85户共131人参加了赤卫队和红军。后人把这片英雄的土地称为“红军村”。而在古色古香、屋脊高耸的粤东会馆,虽然枪声早已远去,可堂屋正中的蜡塑群像,生动再现了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起义前运筹帷幄的重要场景。锈迹斑驳的枪杆和马灯、打满补丁的蚊帐让80多年前那段峥嵘岁月呈现在人们眼前……从粤东会馆出来,穿过一条岭南风格古街,跨过中山桥,踏上314级台阶,我来到雄伟庄严的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前。百色市史志办的权威人士告诉我,纪念碑及广场中的一些数字有着特殊的含义。比如,通往纪念碑广场的台阶有314级,“314”取自数学中的“π”,寓意百色起义革命精神将世代永流传;台阶的宽度为11米,代表着百色起义的日期是1929年12月11日。在后龙山上的百色起义纪念馆则展出了300多件重要文物、400多幅照片,通过声、光、电、壁画、雕塑、油画、场景复原、幻影成像、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再现了百色起义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仔细端详着矗立在起义纪念馆前目眺远方的邓小平铜像,这尊铜像,仿佛是伟人真的站在世人面前,正向前方挥手,像当年一样用青春的微笑和飘逸思想慰藉四方民众,而这一笑之后,他把自己的目光牵向远方,有力的双目放射出穿越岁月的亮光。午后,我站在红军桥上,仿佛走过漫长的岁月长廊,猛地回头一望,只见金色阳光照耀下的百色起义纪念馆四周芳草连天……
(作者单位:百色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