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第一卷的开场布景

2014-08-21 23:19刘浩渤
2014年19期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

刘浩渤

摘要:柏拉图的作品以结构精巧、用心深远著称,而在《理想国》中尤其如此。从第一卷的论辩地点、时间、人物以及主题当中,都可以觅得踪迹。但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众论辩对手经过一系列的论争后,并没有给出正义定义的最后结论。对此,人们不应该对这种模糊感到失望。相反,在这些精彩的对话中,它提供了正义可能性思考的空间矩阵。

关键词:理想国;正义的模糊性;柏拉图

前言

柏拉图是西方古希腊时期非常伟大的一位先哲,在西方思想史上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人物。特别是他的作品以结构精巧、用心深远著称,在《理想国》中尤其如此。从第一卷的论辩地点、时间、人物以及主题之中,到处都体现出了他的独具匠心。

一、地点

开头一段,以苏格拉底的独白出场:昨天,我跟阿里斯同的儿子格劳孔一块儿来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向女神的献祭,同时观看赛会。比雷埃夫斯港的人们是第一回庆祝这个节日,苏格拉底认为他们办得不错,但也不比色雷斯人搞得更好。[1]1这样的寥寥数语,便可引发诸多的疑问。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就是:为什么即将发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论辩地点,会选在了比雷埃夫斯港?

一般性地解释是,比雷埃夫斯港是个南来北往的地方,人们的目的不同,方向也不同,是一个多元化的城邦。并且它还是反雅典30寡头执政的一个民主堡垒。苏格拉底也是由于喜欢一些新鲜的和不同的事物才從雅典城出来,参与这次献祭并观看赛会。从前面他的独白可以得知,他对这次游访并不满意。借助苏格拉底的经历,作者柏拉图实际上发出了一个隐含的问题:民主是否值得争取,哪怕付出生命?考虑到比雷埃夫斯港这样一个有着大量外邦人士行迹的地方,以此作为一个大的背景,这个问题又被转换为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多元化是否是一个理想的城市特征?

实际上,柏拉图也生活在一个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不过,在柏拉图那里指的是荷马史诗所代表的精神秩序的丧失。大量的迹象表明,柏拉图的许多作品也围绕着荷马的精神遗产打转。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明里暗里提到荷马的地方有多处。如此,柏拉图与荷马的关系始终是个思想之谜。[2]

假如,盲诗人笔下的阿开奥斯(泛指希腊)众英雄当年远征特洛伊的主要出海口恰好是比雷埃夫斯港,那么《理想国》的叙事效果就会变得非常戏剧化。柏拉图意欲何为?

文学化后的《荷马史诗》仍然掩盖不了事情的实质,那就是,阿开奥斯人的远征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海盗集体打劫——不管以什么名义。而且史诗本身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尽管依凭着某种神义论,但仍却只有极少数人回到了希腊。《奥德赛》部分的主人公奥德修斯更是历经了艰难险阻。不过正如有观察者指出的那样,《奥德赛》的主题是和解:神与神的和解;神与人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解;家庭中成员的和解。由此,荷马史诗所表征的伦理秩序才能得以建立。然而,柏拉图则恰好遭遇了这一秩序崩溃的晚期,他也并非是想重塑这个秩序(相似的,我国的孔子也并不是在原教旨式地恢复周礼),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当然是通过苏格拉底表达出来的,并且要区分他和苏格拉底的观点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把辩论地点设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另一层深意也浮现出来,那就是:在此地设一个招魂台,试图将当年远征的众阿开奥斯英雄们的灵魂呼唤回来,参与当下的会饮!甚至从年轻的、孔武有力的后生玻勒马霍斯、阿得曼托斯、尼克拉托斯们的身上也依稀有着当年的阿伽门农、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英雄们的影子在晃动。

在荷马那里,通过诸神的暗斗和凡间的明争,从新界定了正义与不正义的界限[2]P24。柏拉图则轻描淡写的认为:何必那么麻烦!并且,从整个《理想国》看来,柏拉图也多多少少为那些阿开奥斯的英雄们的行径既感到可悲也感到惋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正义秩序的模糊!如此,在接下来的第二卷中,苏格拉底明确对荷马提出了批评,尤其是在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中,更不应该相信荷马那套歪理邪说。神只有一个,那就是理性。苏格拉底最后被寡头们以“渎神罪”判处死刑,这里的这个“神”想必无论如何也与荷马脱不了干系。[2]

二、第一场和第二场论辩

苏格拉底与年轻的同伴格劳孔在参加完献祭和观看赛会后正准备返回七公里外的雅典城,却被比雷埃夫斯港的富人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挽留了下来,他们被带到了克法洛斯的家里。克法洛斯非常高兴的欢迎苏格拉底的到来,并希望他能拿这里当自己家一样,跟这些年轻人交游,结成好友。而苏格拉底则没有给他好脸色,并且唱了反调。他说他喜欢和克法洛斯这样的上了年纪的人谈话,进而问了一个相当没有礼貌的问题:像你克法洛斯这样年老而行将就木的人在晚年究竟有何感想呢?[1]3

苏格拉底这时确实是很有火气,本来这次出游就已经失望了,还被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以武力半要挟到了这里(从后面几卷的主要论辩对手来看,他的伙伴格劳孔也是“同谋”之一,因为格劳孔几次在没有苏格拉底授权下代他答了话,苏格拉底本人也许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港口,他原想说服玻勒马霍斯让他们回去,但却得到了相当强硬的回复。于是,这一肚子的怒气只好发泄到这个老头子,也是他的老朋友克法洛斯身上。但是,这次会谈发生在苏格拉底59岁时,一个即将步入老龄的年纪,因此发火的同时也是相当真诚的向年长于他的朋友求教。这一问,实可谓刚柔并至。

而克法洛斯的热情也是相当真挚的,他察觉到了苏格拉底的不满,但却认真的回答了问题:不应该介意年轻美好时代的过去,也不应该把年老当成痛苦的源泉。他从索福克勒斯诗篇当中升华了这种感悟,上了年纪的确使人心平气和,宁静寡欲。他认为许多痛苦的产生是源于人的性格而不是年纪。苏格拉底听出了克法洛斯对自己的宽恕,并且也有点感佩了,但为了激起话题,他又反驳的问了一个比较尖刻的问题:人们会认为你克法洛斯有万贯家财当然会有这许多安慰。[1]4

克法洛斯则说自己的家产大部分是继承下来的,并且遗留下去的也不会比继承的多,自己并不是一个守财奴。而且引用了品达的诗来表明自己“有债照还,有话实说”这种正义。苏格拉底归纳了他的话:正义就是指不欠债,说实话。旋即还提出了反驳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情况有时是正义,而有时又是不正义的。比如说,一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把武器交给你。假如他后来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事情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1]6就这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展现了出来:正义自身意味着什么?

克法洛斯在辩论中渐入窘境,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把他从苏格拉底的反驳中解救了出来,做了继续辩论的接班人。而克法洛斯则脸上带着笑意的去祭祀了。这里又是一个有趣的场景,克法洛斯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按时祭祀),这才是他到了年老却仍心平气和、宁静寡欲、和善待人的根本原因。在《理想国》的后面几卷里,克法洛斯再也没有出场,这是否是在用这个执着的宗教徒的离去来表征盲诗人荷马笔下的诸神的隐遁?另外,克法洛斯短短地在场分别引用了诗人索福克勒斯和诗人品达的诗句,并且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也是引用了诗人西蒙尼得的话才把他从苏格拉底的问话的穷追猛打中开脱出来。所以,这部作品的另一个基调也随之定了下来:诗人与哲学家的关系。但是,正义在二者那里的意指是根本不一样的。

在与玻勒马霍斯的论辩中,苏格拉底通过自有的辩证法将他的正义就是欠债还钱修正为“正义就是给予每人恰如其分的”。玻勒马霍斯心悦诚服的同意了蘇格拉底的观点,这与刚开头挽留他时的强硬的不听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与苏格拉底一样,玻勒马霍斯也被雅典的寡头杀害了。

三、第三场论辩

第三场论辩的一开始,苏格拉底的对手智者色拉叙马霍斯就以一个非常强势的姿态出场。他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说法: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1]18苏格拉底针对这样的说辞,解构了他的观点,其逻辑进路大致如下:

A.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遵守法律;

B.他也同意统治者有时会犯错误;

C.错误的法律不会使统治者获取利益;

D.因为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遵守所有法律,这就意味着有些时候遵循法律不利于统治者;

E.在这里,色拉叙马霍斯就自相矛盾了:正义同时有利于和不利于统治者。

克勒托丰支持色拉叙马霍斯,所谓强者的利益,是强者自认为对己有利的事,也是弱者非干不可的事。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拒绝了这种极端的正义定义,他认为统治者就像手工艺者一样,应当拥有足够的实际知识让自己在严格意义上是其所是。苏格拉底紧接着给出了第二个反驳论据:

A.统治者就像手工艺者;

B.所有手艺者都直接指向和寻求对象的利益;

1.医生之于疾病;

2.舵手之于航行;

3.所有手艺者都本真地指向寻求和提供利益给对象,

那么统治者也会提供利益给被统治者而不光是只维护其自身。深入一点看,苏格拉底的这次反驳实际上已经有了后来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萌芽。

高超的智者色拉叙马霍斯迅速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不正义优于正义,比正义更有力量,不正义能带给自身利益。转换一下,这又说明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正义当道时,不正义却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或者,什么是正义的价值?针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给出了第三个论据来反驳色拉叙马霍斯:

A.统治就像手艺或艺术;

B.手艺人通过他们的工作获得报酬;

C.这就暗示他们的工作不仅是获取利益,他们要求报酬来偿付他的工作,手艺不仅为了利益,特殊技艺之外还有一种共同的技艺;

D.统治者获取报酬;

E.因此,统治者获得利益是因为治理技术,而并不因其是统治者。

期间,苏格拉底还讨论了德性的问题。但最后,他还是承认,仍然没有讨论出什么是正义?正义是不是一种德性?也没能证明正义的活着优于非正义的活着。[1]43时至今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基本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确切回答。

结语

对于经典,其意蕴远非字面表达所能穷尽,这才是经典的真正魅力所在,它给予人们思考的无限性与连续性,让人们能真正的获得思。而哲学也并非是一种逻辑复印,文以载道,经典让人们获得这种真思以后,也才能逐步的接近哲学。(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JP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伯纳德特.弓弦与竖琴——从柏拉图解读奥德赛[M].程志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理想国柏拉图
大理:梦游理想国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直销理想国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自我维持的”市场——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理想国”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