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惊肉跳的互动电影

2014-08-21 23:31大奇特
爱尚生活 2014年8期
关键词:鬼屋噱头威廉

大奇特

恐怖片导演威廉姆·卡索(William Castle)创建了一套自己的电影公式:小幽默、大惊吓和宣传噱头。他的职业生涯跨越35年,作品类型包罗万象,但观众会永远记住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拍的一系列低成本B级惊悚片。尤其是他的营销噱头,能与剧情完美结合。卡索在现代影迷中或许并不出名,但在上世纪60年代,其粉丝俱乐部已多达25万人。威廉姆·卡索的电影,说白了就是《希区柯克电视剧场》的电影加长版。如今来看,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在电影中与影院观众的互动。

入行前,卡索在百老汇舞台上工作,从制作布景到表演无所不通。他曾做过奥逊·威尔斯《上海小姐》的助导,后来他从威尔斯那儿死缠烂打要来了一座剧场,可惜在首演时女主角就被纳粹召回德国。这让他非常气愤,不仅发电报声讨希特勒,而且告诉报社要用纳粹十字装饰剧场,还要在场外举办一场反纳粹抗议活动。这些噱头让当晚的戏票一抢而光,连军方都出动来监控现场。不过他刚进入影坛时,并未将这种营销的本事发扬光大。

他从1944年到1958年导演了四十多部电影,可谓高产。1958年,他受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电影《恶魔》(1955年)的影响,决定要拍摄一部惊悚片。他抵押了房产来拍摄影片《恐怖之旅》,就是从该片起,他成为恐怖电影营销之王。他给保险公司打电话,为每个观众购买保险:如果在观看影片时被吓死,每人赔偿一千美金。此法果然奏效,观众络绎不绝。他还在影院大堂安排了护士,影院门口停放了灵车。这部九万美元成本的电影换来了五百万美元的收入,由此,威廉姆·卡索开始正式进入观众视线。

其同年拍摄的《猛鬼屋》是一部鬼屋题材电影。为了与电影中的剧情紧密结合,卡索在影厅内放置了一个12英尺长的充气荧光骷髅,让它飘在上空惊吓观众。不仅如此,还有骷髅会从墙壁中弹出来惊吓观众,但有的时候它会被卡住,甚至掉到观众席里。不过不久之后,很多影院开始停止骷髅营销,因为很多男性都自备弹弓和石头,来反击这些骷髅。

1960年,卡索拍摄的两部电影将影院营销带进了剧情之中。以《心惊肉跳》为例,片中一处场景是,一只大虫钻入影院,爬到观众的腿上,只要观众大叫虫子就会跑掉。而真正在影院观看《心惊肉跳》的观众,此时也会被座椅上的电动蜂鸣来扫荡双腿,观众亦随之尖叫。这在当时是非常棒的互动创意,它并不只是设计机关那么简单。戏中的影院、屏幕上的大虫都是一种“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喊叫是受惊的盾牌,也是能证明恐怖片吓人的最有效的反馈。并且片方对影片的宣传策略就是“观众会在影院中尖叫”,这些可以说是4D电影的先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环境技术的追求让观众更深入地参与电影,得到全方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这也与日后所开发的“鬼屋”主题公园不谋而合。也难怪后来《环太平洋》的导演德尔·托罗说:“我一直是威廉姆·卡索的粉丝,他真的让观众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立不安。”

《十三幽灵》是另一部互动性极强的电影,主角佩戴一副眼镜即可“见鬼”。而卡索也做了一款红蓝滤光片的过滤眼镜发给观众,观众配合主角加以佩戴。不同于当时的3D眼镜,此款眼镜红镜片会加强鬼魂的颜色,而蓝镜片会将其过滤掉。当然,如果观众不佩戴,鬼魂仍可见。这个“见鬼”眼镜取决于观众看哪个颜色的镜片,要么在屏幕上看到鬼,要么因太害怕或不相信有鬼,就选择看不到它们。它的工作原理是,鬼被着色为蓝色,并叠加在黑白胶片上,蓝镜片自然过滤掉鬼魂;如果用红镜片看,屏幕上的蓝鬼也就浮现出来了。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使幽灵出现或消失。

《猎尸者》(1961年)又是以观众互动为噱头,在影片即将给出大结局时,导演以主持人身份亮相,让观众投票选择反派应有的下场。观众提前举起事先发好的表决牌,用图案中的大拇指朝上或朝下来表决。当然,大部分观众给予的都是大拇指朝上(即反派遭到报应)。其实卡索压根儿就没有拍过另一版的结局。不过这种插播的方式颇有打断观影情绪之感。

在《杀人者》的高潮戏中,当主角即将进入一栋房子一探究竟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一分钟倒计时的表盘,威廉姆·卡索的声音告诉观众接下来将会非常吓人,如果观众害怕还来得及走,甚至可以退票。对于这个噱头多数人还是买账的。

后来威廉姆·卡索的电影并未怎么与观众互动,仅仅是在影院内进行一些头脑风暴。比如在1963年的影片《13个受惊的女孩》放映前,就发放了一些抽奖卡;在1965年放映《你干的事瞒不了我》时,用安全带把观众绑在座椅上,以防观众因为害怕溜走……诸此种种营销策略让他的品牌效应超过了演员和电影本身。

卡索不仅喜欢以旁白、主持人、龙套身份出现在其电影中,也喜欢在别人的电影中客串演出。在遗作《长腿人》中,他没再与影院的观众互动,但还是耐不住寂寞客串了一位小卖部的老板,不过彼时的他已经是白发苍苍了。

猜你喜欢
鬼屋噱头威廉
眼内镜的噱头
破耳兔
“孕妇专用”多是噱头
《滴答屋》让可口可乐家族的豪宅变成鬼屋
一粒沙子
陪奶奶进鬼屋
威廉·福克纳的《熊》
三星、LG、VIVO,曲屏手机只是噱头?
不计成本等
鬼屋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