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芬
(临朐县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山东 临朐262600)
银行倾向于保重点客户,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进一步增加。 能够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大多上调15—50%之间,部分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有可能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济宁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与其重要地位相对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瓶颈,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 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 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
“融资”,顾名思义,就是资金融通,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 它是一种资金双向互动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还包括资金的融出。 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从狭义上讲的融资, 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 外源融资分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运用的不同渠道,可以把企业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直接融资的形式有: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定金和赊销商品,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 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按照股权融资过程中形成的产权关系,可以把企业融资方式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 所谓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钱的方式进行融资,债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首先要承担资金的利息,另外在借款到期后要向债权人偿还资金的本金。债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用途主要是解决企业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不是用于资本项下的开支。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如果企业只采用权益资本和负债两种融资方式,那么总资本成本率就是权益性资本成本率和债务性资本成本率的加权平均成本率。 而企业的目标又是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 由此可见,在企业息税前盈利既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时,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了最大值。 因此,衡量企业是否实现了最佳的资本结构,主要是看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否最大或资本成本是否最低。 杜兰特(D. Durand, 1952)将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折衷理论)。
在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中,折衷理论看起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该理论并非依据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而是根据经验判断得出的,因此在实际中往往会产生偏差。以MM 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则将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 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在MM 定理和权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博弈论、融资次序理论、信号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并深入到企业内部和制度方面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展开了研究。
信贷配给是指在银行确定的贷款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对商业贷款的需求超过供给的状况, 它是信贷市场的一种典型现象。 Keeton(1979)提出了两种存在信贷配给的情况:一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在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被拒绝, 即使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二是给定的借款申请人的借款申请只能部分地被满足。
信贷配给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有较强的解释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济宁市也不例外,因此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 信贷配给模型所揭示的信贷配给机制和相应的政策含义,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中小型企业关系贷款理论最早由Greenbaum 和Thakor(1993)最早提出。 他们认为当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时,企业就会寻求变通的方法。 通过与银行的长时间的交往,企业可以与银行建立更紧密关系。而随着关系时间长度和范围的扩展,银行可以更好地监督企业。“关系”将银行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李恩燕.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31).
[2]袁春晓.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金融产品创新途径[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