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布鲁克:一个夏天的印象

2014-08-21 09:35王梅
新疆人文地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巴音长调布鲁克

王梅

在海拔近3000米的天山山间盆地,山体自然舒展,高山草甸极目远方。Windows桌面那张开机图片(柔美的绿色大草原)就出自巴音布鲁克。这片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的丰饶之地堪称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一。

这一次我将跟随牧人走进巴音布鲁克,走进土尔扈特人的家园,走进有血有肉的巴音布鲁克。

对于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我心里一直有个谜一样的问题:当年站在步道上眺望远方,蜿蜒的河水闪着金光流向远方到底是不是真的?倘若真的没有去过,怎么影像那样清晰。而今,我又站在高高的“千眼之泉”的源头眺望,河水依然那样温柔、那样光芒四射,但眼前的一切似乎又和印象中的巴音布鲁克不同。

这或许就应验了“千百次回眸就有千百个巴音布鲁克”这句话。

在游人的印象中,巴音布鲁克就是光影下的九曲十八弯,就是独一无二的天鹅故乡,就是万般柔美的群山,就是一泻千里的万马奔腾。没错,巴音布鲁克造就了开都河,造就了天鹅湖,也造就了2.3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以及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人。巴音布鲁克还是9条河的源头:开都河、伊犁河、玛纳斯河、呼图壁河、阿拉沟河等都发源于此。广阔的空间给巴音布鲁克蒙上了一道道神秘的面纱。

去过巴音布鲁克的人,常常把它比作天山中部“王冠上的宝石”,我想那是再贴切不过了。它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诸多桂冠。在海拔近3000米的天山山间盆地,山体自然舒展,高山草甸极目远方。Windows桌面那张开机图片(柔美的绿色大草原)就出自巴音布鲁克。这片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的丰饶之地堪称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一。

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不会迷失了,不仅因为在去之前做足了“功课”,还在于我将跟随牧人走进巴音布鲁克,走进土尔扈特人的家园,走进有血有肉的巴音布鲁克。

第一天 住在巴音布鲁克镇 做一个崇尚英雄的土尔扈特人

到达和静县的第二天,我们乘坐巴西里克村书记迪来的车北上再西行300多公里,途径巴伦台、察罕努尔达坂,再沿着西去的开都河一路前行到达巴音布鲁克镇。副县长巴依儿已先行来到那里。他和迪来都是风趣的土尔扈特蒙古人,话题自然离不开土尔扈特,离不开东归。

我自认为对东归文化是了解的,但晚饭前,还是被民俗园里等待排演的东归战车、猎猎旌旗“镇”住了:晚霞烧红天边,山边羊群星星点点。一列列战车整齐地停在夕阳里。走近看,战鼓高高架起,大炮、草料、家什整装待发。我的眼前立刻幻化出土尔扈特人刚刚经过一场胜利的厮杀,静静等待黎明的情景,也幻化出劳顿的人们不堪忍受长途跋涉之苦,倒在路边静静睡去的情景。站在东归战车旁,我像战士一样,陡然升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东归是土尔扈特人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也是整个民族付出巨大牺牲、最为悲壮的历史。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明朝末年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离开故土,来到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开拓家园,建立起土尔扈特汗国。

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后,由于不堪忍受俄罗斯帝国的残酷压迫,公园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民族英雄渥巴锡的率领下,烧掉家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回故乡——中国的旅程。一路上他们不仅要面对沙俄军队的围堵,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人口由回归前的17万人减少到不足7万人。在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后终于回到祖国,完成了一场近代史上最为震惊世界的民族大迁徙,巴音布鲁克就是这个英雄民族及其后裔的家园。

对于这段历史,土尔扈特人是不会忘记的。这在几天后试演《东归·印象》实景剧演出中得到证实:360多名来自巴音布鲁克各牧场的群众演员完全融入到“东归”之中,很难分辨出哪个是专业演员,哪个群众演员。在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抒情的画外音里,演员和观众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0多年来,土尔扈特人在巴音布鲁克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托布秀儿、萨吾尔登、江格尔、长调等等,英雄的民族有着广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

漫步在巴音布鲁克镇,我看到了最为壮观的蒙古包群落、临危飞跃的渥巴锡雕塑,气势恢宏的骑士仪仗队群雕、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柱,我从这些文化元素中看到了东归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看到了土尔扈特人誓死捍卫祖国的爱国情节。可惜太阳很快就落下山去,像东归战士那样在喇嘛的呢喃声中接受身心洗礼、在奶酒锅前取一碗壮行酒的愿望,只好留待下次了。

第二天 忙在巴西里克村,做一个勤劳、知礼的土尔扈特人

开都河从东向西汇聚到巴音布鲁克镇后,在山间盆地的西头一个转弯,又掉头进入另一个山谷盆地向东而去。由于水流量的变大、地形变缓、泉眼众生,巴音布鲁克湿地形成著名的天鹅湖和九曲十八弯。巴音布鲁克镇19个自然村就散落在开都河周边几十公里处。

迪来是一个一心一意把巴西里克村变为天堂般富裕的书记。我们被安排在九曲十八弯旁边最近的居民点,这里也是迪来最钟爱的一个牧游点。他说,你可以到每个蒙古包中去做客,蒙古人是很热情的。

早饭后,我们来到其木才仁家的蒙古包。第一眼看见女主人奥尤岱,我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她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岁月的沧桑带走了青春但难掩年轻时代的美貌: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尤其是那平和中带着甜蜜的笑容,就像很久以前曾相识一样。奥尤岱听不懂汉语,但她的外甥女库日娜是个很好的翻译,不一会儿,蒙古包中就有了欢声笑语。

奥尤岱一边微笑着和我们说话,一边娴熟地倒茶、煮奶子,端出上好的酥油、酸奶疙瘩招待我们,一招一式很认真,没有一丝慌乱,也没有一丝敷衍,这或许就是蒙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我极尽心思地模仿和记忆她的一举一动,想从中知道蒙古族女人的贤淑是从哪里来的。

奥尤岱不能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却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十三四岁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剪头发”,请了很多客人,奥尤岱家的蒙古包也迎来了一批客人。“剪头发”是蒙古家庭的一大节日,按照习俗,男孩子在3岁之前是不剪头发的,剪了头发,表明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了,长成男子汉了,周边的亲戚朋友都会前来祝贺。客人们出于礼貌,也要到邻居家做客。奥尤岱学着姐姐的模样烧茶上点心。可是,香喷喷的奶茶端给客人,客人却不接,这令奥尤岱十分尴尬。姐姐赶紧把递过去的茶碗换成给客人用的新碗,客人才高高兴兴地接下来。姐姐悄悄告诉她,碗边有缺口,客人是不会接的,“茶满为敬”,茶没倒满,客人也是不会接的。这件事让奥尤岱懂得了蒙古人对待客人的态度:诚心诚意,一定要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去招待。后来的许多事情让她明白:这是草原上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

奥尤岱用蒙古语说,从很小的时候,她就跟着大人学习这些礼性,一刻都没有停止。

这一天,我游走在蒙古包之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甚至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像土尔扈特女人初学“规矩”一样聆听、揣摩、记忆。我想,蒙古包里的快乐,就是在这些你来我往的礼数中展开的。可以想象,女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欢乐与荣誉。

第三天 撒马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做一个快乐、豪放的蒙古人

草原的空气清新而富有营养,早晨一觉醒来天才麻麻亮。我光着脚踩在蒙古包内微凉的草皮上掀开门帘往外看,不禁吓了一跳:外面白茫茫一片!蒙古包呢?人呢? 50多个蒙古包忽然间只剩下周边的几个,这着实让我有些发蒙。等我匆匆穿好衣服,提着相机冲出蒙古包才发现,这是在下大雾呢。九曲十八弯就在十几米外的山上,是上山拍片,还是在留在村里看迷雾中的蒙古包,一时间我左右为难。

还没等我想清楚,我已经到了雾的中央。白色的巨大的蒙古包在我面前忽隐忽现,草地上的露珠打湿了鞋子,我忘了白天那几只牧羊犬会突然冲到我的面前,急着找制高点,从西走到东,从北走到南,惶惑中带着惊喜。

不久,蒙古包里的女人们开始撩开门帘,进进出出。炊烟袅袅升起,雾气慢慢散去,这时,太阳慢腾腾地从东方钻出来,傻傻地看着几分钟前还美若仙境的巴西里克。

后来,我看见妇女们陆陆续续从帐篷中走出来,一手提着小板凳,一手拎着桶到居民点外十几米处的奶牛点挤奶。

原来,牧人的一天是从挤牛奶开始的;原来,巴音布鲁克人喝的是牦牛奶;原来,奶挤不出来的时候,可以让小牛吃几口再接着挤;原来,这里的奶牛不吃饲料,只吃青草!

迷雾散去的清晨,女人们挤奶烧茶,男人们选马。这些马被牧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牵到景区供游人骑行。巴音布鲁克属于亚高寒高山草甸草原,冬季寒冷的气温使任何一种树木都过不了冬,这使草原一览无余,也因此成为新疆最辽阔的大草原、最柔美的大草原。在这样绿毯一样的大草原上,除了会产生爬到山顶,从坡上滚下来的冲动外,就是一定要牵来一匹马,像英雄一样翻身上马、扬鞭而去。

土尔扈特人崇尚英雄,英雄和骏马是分不开的,巴音布鲁克的马体形高大健壮、性情驯良耐劳,堪称“土尔扈特人的翅膀”,因此这里也是骏马的天堂。

近距离看见马的那一刻,我开始梦想草原外的风景。壮美的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雄奇浩瀚的天山石林、藏传佛教圣地巴伦台、湿地深处的白天鹅,还有山那边的山……

这时,姑娘哈西才孜克从蒙古包那边走来,扎在脑后的马尾辫在晨光中一甩一甩泛着金光,我忍不住喊住她,请求她完成我的一个小小心愿:像英雄一样翻身上马、扬鞭而去。小姑娘在库尔勒城里上大专,会汉语,容易沟通,她欣然同意,并提出回去穿上蒙古服装。

毕竟还是一个小姑娘,我虽没有看到英雄的马蹄高高昂起的刹那,却分明感受到新一代的土尔扈特人“策鞭奋蹄驰千里”的精神风貌。

第四天 听蒙古长调江格尔故事,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土尔扈特人

就要离开巴西里克村了,临行前,我再次来到奥尤岱的家。我还没有听她唱长调呢,一个蒙古女人,不可能不会唱长调,这个村,也不可能没有江格尔传人。

一进门,我没有按习俗像初次见面时那样问候她:老人好吗?丈夫好吗?孩子好吗?草场好吗?羊群好吗?一连串的12个“好吗”,也没有像第一次进门时那样错误地坐在左边。奥尤岱也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只倒了清茶,但是自制的酥油和锅盔是不能免的。

奥尤岱小时候家在天鹅湖边的桑特哈德村,3岁那年母亲去世了,父亲带着她们兄妹4人生活很艰难。在她出嫁一年后,父亲也突发疾病去世了。每当思念父母,她就想起母亲的天鹅湖、父亲的大草原。

奥尤岱19岁时与邻村的小伙子相爱,经过蒙古人家复杂的订婚、结婚仪式,嫁到了天下绝景开都河九曲十八弯畔的巴西里克村,成为村里最漂亮的媳妇。婚后的奥尤岱生活在幸福的歌声中:公公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江格尔齐(江格尔传人),婆婆是唱长调的好手,一家人酷爱歌声,在美丽的九曲十八弯,常常传来公公一家高亢而婉转的说唱,有时,老人说唱起《江格尔》要唱几天几夜,孩子们围坐在老人的周围不能离开,直到听完。

人类历史的每段文明都有它的密码,土尔扈特也是如此。《江格尔》诞生于13世纪前后蒙古的土尔扈特部落,与《玛纳斯》《格萨尔》并称为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史诗讲述了以江格尔为代表的英雄群体,为风光秀丽,强大和平,从安居乐业的理想乐园“蚌巴”东讨西征的故事,主要由“江格尔齐”(江格尔传人)在民间传唱,流传至今。

奥尤岱丈夫家的兄弟传承了江格尔,她则跟婆婆学了不少长调。在我的请求下,奥尤岱轻轻哼唱起来。她说,这是一首唱给婆婆的歌。那是一年夏天,婆婆的几个孩子都回到了村上,一家人欢聚在一起,江格尔、长调此起彼伏,传达着儿女们心中的梦想和对亲人的思念。

奥尤岱唱着长调,每个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听起来如泣如诉、悠扬绵长。我不知道此时的奥尤岱具体在思念谁,当她从长调中停下来,蒙古包里一片寂静,仿佛一个游子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

蒙古长调是代表蒙古歌唱艺术最高成就,千百年来,蒙古人民代代相传,口承心授,使长调成为具有成熟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蒙古人马背上的歌。

几天的牧游生活就要结束,我恋恋不舍又急于静心整理。这一回巴音布鲁克给我的印象不仅仅是柔美的群山、华丽的夕阳、浑厚的啼鸣,更有动人心魄的感人故事、引人入胜的牧人生活。

猜你喜欢
巴音长调布鲁克
柴达木映画
马背长调
巴音布鲁克倾情向世界讲述“东归故事”
长调歌王
蒙古族长调在地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策略
英少年种“圣诞树”攒学费
大奖惊魂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我只是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