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需要一只大手

2014-08-21 01:46潘国尧
祖国 2014年6期
关键词:京津冀北京

潘国尧

北京不像有的发展中国家首都那样有着成片的贫民窟,北京也没有国内一些二三线城市那样的棚户区;北京的城市公交体系是中国最发达的,公交票价是全国最低廉的;北京的社会秩序总体是稳定和有序的;北京的就业机会是中国城市中最多的;北京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北京的服务业也是中国最发达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已经占到了8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北京人说,我们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很多中外“北漂们”也实话实说:我们其实很爱北京。

但是现在的北京肯定还不是一个幸福的北京,因为北京变成了“雾都”,雾霾有越来越加剧的趋势;北京还成了“首堵”,市内道路越来越拥堵。

北京这是怎么了?这些年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北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首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特大城市,北京不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北京也是属于世界的。

所以,北京绝不能戴上“雾都”和“首堵”这两顶帽子。

北京怎么办?很多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环境的倒逼之下,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问题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前,中央高层把京津冀一体化上升到了“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

京津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调整和发展的机会。

城乡二元结构在中国根深蒂固,改革开放30多年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都想突破这个结构藩篱。政府层面看,从设立深圳特区鼓励沿海沿边对外开放到西部大开发;从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推进沿长江产业带梯度转移;从设立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七个国家级新区一直到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以及今天被重新破题的京津冀一体化,顶层设计者们其实一直在规划尽量科学合理的发展新路径。民间层面看,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是那些有创新思维和创业冲动的城乡投资客们,他们紧随政府的指挥棒,从内地到沿海,再从沿海到内地,南北转战,东西奔波,在政策和市场的缝隙中寻找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说,中国官方和民间这种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引领与跟进的默契,全球罕见。

有人批评中国政府主导的这种发展模式背离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人也会批评这种政策主导的经济改革有违契约精神。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在战后迅速成长起来的经济巨人,这样一个多民族的有着多元文化基因的国度,如果缺乏一个强有力政党的正确领导,缺乏上下一致高度默契的奋进作风,改革开放大业是不可能持续三十多年之久的。

再次回到京津冀一体化这个话题中来。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产业分工、区域治理的合作成果相比,京津冀一体化尽管发轫最早,但显然成效最不明显。这是由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基础甚至城乡居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不同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政策问题,也无关先来后到的逻辑关系。重要的是,京津冀一体化,现在确实到了政府这只大手强烈推动的关键阶段!

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既有首都环境倒逼的因素,也有天津、河北工业化升级的需要;既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意义,也有打造深度城市化样板的长远考量。这必须是一个全民关注、全国支持的“1号工程”。

当然,在这个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强化政策的导向性和执行力,如何均衡各方利益的关切,如何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如何突出法治的严肃性,如何保证各种监管的到位等,这也将是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榜样工程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京津冀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北京的河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