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2014-08-20 08:19邓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作文老师学生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智力活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备写作能力,并借此学会做人、学会表达、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困扰着语文教师,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究其原因,无外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作文素材,不知道用什么话语来描绘或议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即使储备了一些作文素材,也没有一点想说想写的冲动,缺乏进行作文创作的欲望;学生作文创作后常常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老师即使全力以赴也要积压较长的时间,学生得过一周或两周才可能得到老师这个唯一“读者”的意见。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创作的兴趣与积极性,制约了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为了改变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这些不良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从作文教学的规律出发,结合自身作文教学实际,建议采用以下策略与措施。

一、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积累语言词汇、积累作文材料是源头性的环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再聪明能干的媳妇如果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要想文章内容充实、意蕴深厚,必须要有丰富的材料作支撑,中小学生只有读得多,见得多,记得多,讲求积累,聚沙成塔,才能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进而达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一)从阅读中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为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中小学时期人的记忆往往是一辈子难以忘记的,学生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多读一些课内外文章,这对他们的写作乃至成长十分必要。

1.精读教材文本。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典范性的文章,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样本。学生要积累作文素材,首先要精读教材文本,反复地诵读,读精、读通、读活、活读,把文章中经典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熟读成诵慢慢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着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那些经典的句子;把文本中那些巧妙的构思、精妙的遣词造句、前后照应的逻辑组织在诵读中消化吸收,在脑海中贮藏起来,把作者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对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领悟不同的文体和对象该怎么写,文本是怎么写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这样既积累了作文的语言文字材料,又积累了写作的思路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帮助极大。

2.开展课外阅读。在精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课外美文和故事,比如《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智慧林》等文学杂志,《智慧背囊》、《心灵鸡汤》、《感动中小学生的100个故事》等励志书籍。报刊也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泉,像故事类、科技科幻类、历史类、童话类、天文地理类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阅读时要求学生要做有心人,要勤做笔记,养成坚持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要注意仔细品味、吸取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从各类书籍、杂志、报刊中吸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名言警句要背,诗词歌赋要诵,名家名篇更要读。书读得多、读得透,文章有了充实的素材自然就能够言之有据、饱满充实了。所以中小学生只有广采博取,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灵感才会频繁而活跃,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文思泉涌。

(二)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的积累是我们写作的源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作文材料,只要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作文材料,从生活微小处领悟、积累生活哲理,写作时,就不愁没有作文题材。生活中我们会有喜怒哀乐,会看到、听到很多的大事或小事,文章只有写出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1.参加社会活动。中小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同时,要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比如,到交通要道去宣传交通规则、文明公约;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到附近的街道或工厂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还有学校或班级组织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如远足、郊游、参观访问、课外兴趣小组、志愿服务活动、饲养小动物、看电影戏剧等。参加这些社会活动,全程经历感受,接触的人和事多了,生活面宽广了,自然就有丰富的写作材料了。

2.学会观察生活。观察生活要讲求方法,观察物体、动物、植物时,注意抓住形体、颜色、生活习性、作用等方面的特点。观察周围环境时,要注意具体环境是由一些什么事物组成的,以及它的位置、方向、大小等。观察人物时,要特别细致地观察他们的外貌、动作和神态。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时,要注意到这件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要特别观察事情的细节,细节观察得越好,写文章时描述得越生动,文章则更具可读性。鲁迅写康大叔抢华老栓的人血馒头时,用了八个动词写其细微动作,揭示了康大叔贪婪、野蛮的性格特征,非常生动传神,感染力很强。这决非鲁迅凭空杜撰,而是他平日细心观察的结果。我们要让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周围的景、物、人、事,并把握住他们的特点,不断锻炼思维能力,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3.积累生活素材。我们要让学生把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篇幅可长可短,可以成文成篇,也可以是一个片段,只要及时地把观察所得、所感记录下来,就达到了目的。最好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作为材料库,用来记录素材,储存作文信息,等到写作文需要时,就直接到这个材料库去查找并提取信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独特的感受,只要有创意、够奇特,都是很宝贵的。人们常说的灵感,即受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爆发出思维的火花,也同样可以记入材料库,以备学生写作之用。如果我们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素材积累,有丰富的人生体验、社会经验,你的笔下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淘出许多金子来。endprint

二、采用开放的方式指导学生作文

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作文素材后,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头脑中的储备转化为写作欲望,老师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善于创造开放式情景,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找到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产生一种想说想写的冲动,激发学生想说想写的欲望。

(一)自由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按此要求,老师应该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写作的时间和地点等少作或不作限制,让学生自由地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可以是成篇成文的,也可以是一小段或一句话。在具体操作时,自由作文可以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开放,比如学生看到了或听到了有趣的事情,可以写下来,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看过某部电影或电视剧,可以写影评;学生阅读了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可以写出读后感或续编故事;学生参加过某一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可以写出其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学生上物理、化学课时做过某个有趣的实验,可以把过程写出来并总结规律;学生跟家人或同学一起旅游,可以写出一路的自然风光、见闻、异地的风俗民情或方言土语;同学们玩过某种有趣的游戏,可以把精彩的游戏与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写出来;同学或自己父母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也可以写出来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开放式的自由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要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也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二)课堂作文

即使是正规的作文课,也应采取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教师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从写作目标出发,先做充分的观察和储备,从阅读和生活中广泛收集各种素材,做好作文的准备。在作文课上,先让学生将自己课前的阅读观察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给同伴,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让学生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充分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接着进行作文技法指导,让学生体会作文的灵活性,领会不同写法的特点。对于同一主题或题目写多篇文章,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比如“我的家乡”,可以写家乡一年四季的秀丽景色,可以写家乡的风俗人情,可以写家乡的趣闻趣事,可以写家乡辛勤劳作的人们,可以写家乡的过去,可以写家乡的未来,还可以写家乡让自己伤心的事、令自己生气的事……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技巧去写,可按顺序写也可用倒叙写,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可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可由诗句引出活动也可由故事引出论据……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体裁去写,比如“我们的学校”,可以侧重于记叙和抒情,可以侧重于说明,可以侧重于议论,还可以侧重于假想……在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完成选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把自己心里的东西写成文字,作文课的任务就圆满完成了。

三、采用多元的方式评改作文

老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得当,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时常有学生一周两篇三篇作文交上来,要让老师每周全批全改一百多篇学生作文,既低效费力,又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作文评改的方式应是开放的,多样的。

(一)当面交谈修改

教师当面辅导学生修改作文,听取学生的修改意见,作适当点拨。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作文的重视。在学生第一次批改作文时,鼓励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进行第二次作文的写作。

(二)邀人听读自改

学生完成作文之后,由于受思维定势或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大乐意看自己作文的,即使看也不易发现其中的问题。因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老师可安排专门时间由学生邀请同学来听读,听读后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并自改,也可把作文拿给外班同学、朋友甚至给家长看,让他们听读后出谋划策,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据此进行修改。

(三)生生互批互改

互批互改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相互批改作文的教学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互批互改要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服务。教师要先拿出操作性强的作文评改标准。一是常规评改标准,它包括评改作文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标点符号以及卷面书写等方面好坏的标准和评判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优劣的标准;可以把常规评改标准的评分细则发给学生,供学生长期使用,使它成为学生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基本尺度。二是灵活标准,即从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出发,对一些在全文或某一方面做得十分优秀的文章可以给予特别的高分;这一标准老师只提宏观要求,不必订出细则。在拿出标准的同时,老师应把全班所有同学的作文浏览一遍,从全班作文中挑选出能够代表好、中、差三个等级的作文各一篇,按照上述的作文评改标准,进行评阅,以备向学生示范。

2.实施。首先是提出要求,公布标准。其次是评改例文。老师先把自己准备好的三篇例文发给学生,让学生参照标准对三篇作文进行初评,然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评改,让学生与之对照,认清自己评改的不足,进而加深对评改标准、方法和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第三是学生结对,互批互改。分发给学生对方的文章,指导学生在认真通读所批改的作文后,根据评改标准和灵活要求,逐条踩点打分,给作文打出总分并写出评语。写评语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公正客观,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缺点,还应该提出改进办法或建议。在学生互批互改的过程中,老师要在各评阅对子之间巡视辅导,以便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随时发现并及时纠正评改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同时,老师还要特别指导学生去发现同学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敢于给予特别优秀的作文以高分。第四,交流评改结果并讨论。让学生与对方交流批改后的作文,让他们从别人评改中吸收新的信息,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和自己失败的教训。这个过程中,如果被批改者对批改者的意见有异议,老师应及时参与其中,可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在三方商讨中解决问题。

3.总结。总结是最后一环,也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环。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是对学生批改情况进行总结。学生互批互改结束后,老师应该及时查阅学生的批改情况,并对其进行总评。表扬成绩,激励他们继续努力;指出不足,鼓励他们能在下一次评改活动中做好。如果只让学生互批互改,老师不再查阅、总评,学生就容易马虎对待,敷衍了事。二是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互批互改完成后,老师应立即审查活动的全过程,认真分析全部情况,找出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并归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规律性的规则,以便能使下次互批互改更加完善。

(四)注重评优激励

无论是教师评改,学生自改,还是学生互改,务必要让评优激励贯穿在作文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敢写”“我写得好”“我最能写”的自信心。对于那些缺点很多的“劣作”,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努力去发现、挖掘闪光点,并使之得以升华。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不断努力、认真去写,就会有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其途径与方法主要有:在评语和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老师都要及时予以肯定,给予表扬;把好作文录音后放给学生听或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办手抄报或打印好作文向全班、全校发行;把优秀作文推荐给报刊杂志,争取发表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等。

总之,作文教学任重道远,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所以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扎扎实实的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3]姚冬芬.积累:写好作文正本清源的措施[J].语文月刊,2003,(3).

[4]李金涛.谈作文“互批互改”中教师的“导”[J].语文月刊,2001,(5).

(邓婷 四川省仪陇县教师进修学校 637676)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老师学生
学生写话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