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戏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调查报告

2014-08-20 21:12陈森
艺术评鉴 2014年13期
关键词:淮海戏校本课程可行性

陈森

摘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利用本土戏曲资源深化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推进学生素质教育。通过对国内外现状分析、对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意义、调查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得出结论: 艺术类职业学校承担着对地方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和非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有着独特的教学资源和艺术氛围,所以开设戏曲课程是具有可行性的,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 淮海戏 校本课程 可行性

地方戏曲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有濒临消亡的危险,对其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让地方戏曲走进课堂,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提高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地方音乐文化素养、提升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试探如何发扬地方戏曲,在我校试上了地方戏曲鉴赏课,学生反应较好。所以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土壤对地方戏曲艺术生长的适宜性,是地方戏曲进入地方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凡是一切对音乐教育和音乐课程有用的知识、信息、物质和人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音乐教育资源。根据其来源音乐教育资源又可以分为学校音乐教育资源和社会音乐教育资源。学校音乐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资源、教学设施设备、校外艺术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社会音乐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地方戏曲是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系统的专业知识都是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所需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下的社会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戏曲艺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据中国戏曲学院相关调查资料得出,市场存活的以京、昆、豫、越、黄、评六大剧种为主的80多个剧种还在演出、发展,还有80多种仅仅是口头相传,剩下的80多种基本消失,只有一些相关数据,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一个问题。在和谐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地方戏曲发扬光大,已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传承与保护地方戏曲需要学校这个载体,地方戏曲是集地方音乐、文化之大成、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们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也是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开设为地方戏曲提供了生存空间,学校方面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国内外现状

国外的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最先出现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当时各发达国家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发现国家课程设置与学校、学生实际脱节,不能适应各学校、学生的发展。于是推行了由国家统一课程设置标准,各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教育改革,校本课程由此而来。

在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晚。最初是由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我国的课程结构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这为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上得依据,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所以近几年来,不少中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都在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并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了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已是各中职学校发展中特色和优势。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教育传承

让学生们接触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和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家乡和祖国深入了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更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是古老文化的传承,也是民族历史的记忆。

2.有利于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地方戏曲这一传统文化精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建设”,希望全社会共同保护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粹。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淮海戏的受众面越来越窄,淮海戏的抢救和保护已正式进入国家视野。2008年,淮海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特有的优势和责任。

3.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提升学校和淮海戏自身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各个中职学校都拥有自己不同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前提也是决定校本课程是否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戏曲是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地方戏曲资源开发与运用,最终成为学校特色教育。在校本教材的开发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实施等个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资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

2.学生: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原名是淮阴地区音乐专科学校,全校800多名学生。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初期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法、测试法等方法。通过这些研究,摸清学生对淮海戏认知情况和感兴趣程度,以及是否支持开设相关课程情况,为初步确定研究方向,校本课程设置提供参考资料。

2.研究阶段中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对淮海戏调查研究,收集材料,整理编著校本教材。另外,通过试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方法对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进行研究。endprint

3.运用理论研究法方法,对材料进行整理,经验总结,编成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以及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理论等。

三、研究分析

(一)学习状况分析

在艺术类中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要适应各中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成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本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普及性,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

(二)学习兴趣水平的调查问卷研究分析

2013年我们《艺术类中职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研究——以淮海戏为例》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92份,占所发问卷的97.3%。问卷内容涉及对淮海戏艺术的认知情况、感兴趣程度、对淮海戏的关注程度以及是否支持开设相关课程情况等方面,调查对象都为淮安文化艺术在校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淮海戏艺术的关注程度54.3%是关注并接纳,30.8%是不关注消极否定排斥态度,14.9%是中立态度,大多数学生还是关注淮海戏。调查中还发现,18.4%的学生是非常了解淮海戏,43.3%的学生了解淮海戏;38.2%的学生不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多渠道获取淮海戏内容,对开设淮海戏相关课程、相关活动、相关社团支持并感兴趣是50.3%;无所谓是24.2%、不看好,长期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是25.5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呈积极、正面性反映。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做的就是选择合适、有益的淮海戏内容,设置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来提升学生的戏曲艺术知识素养。

(三)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主开发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结合学校自身课程资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竞争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信心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样性发展。构建以地方戏曲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有特色的、有实践意义的课程体系,从以往学生被动选择课程到自主选择课程,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重建培养自信性,尽情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课程设置分析

在开设校本课程过程中,除了对音乐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通过音乐欣赏课和视唱课、中外音乐史等课对淮海戏唱腔、表演形式、溯源进行初步的认识。通过第一学年普及在第二学年开设关于淮海戏选修课或必修课等校本课程,学习专业的淮海戏演唱和演奏技巧。课题组老师将分别对其他专业:舞蹈专业、美术专业学生做调研,根据课程安排设计选修课程,将淮海戏的唱练做打融入到该选修课程中。教学过程中请一些淮海戏名角进校园演出、教学,利用“名人效应”推广淮海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扩大淮海戏传承和保护的途径。

(五)影响新课程的相关因素分析

戏曲进课堂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要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涉及到师资、经费、课时、学生基础等各种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是开设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的实施者。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一定的氛围,进一步更新艺术类职业教育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艺术名家的“传帮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出开设传统戏曲课程的合格师资。通过校团合作聘请淮海戏名师名家进课堂,当兼职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艺术类职业学校承担着对地方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非专业人才的培养,即专业性传承和普及性传承。有着独特的教学资源和艺术氛围,所以在艺术类职业学校开设戏曲校本课程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建议

提出相关教学建议通过淮海戏与各专业课程的整合,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本土音乐文化教学,从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地方音乐文化素养提高。

注:

本论文是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艺术类中职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研究—以淮海戏为例》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慧君.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调查报告[J].大众文艺,2010,(19).

[2]曾钰.淮海戏的传承发展及音乐资源的保护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颜明,徐步军.地方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刍议——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谈起[J].戏剧文学,2008,(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淮海戏校本课程可行性
淮海戏表演艺术及传承分析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唱腔艺术的传承研究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