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曦
摘要:笔者是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一些训练学生听觉能力的方法。此文主要针对和声听觉进行一些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 和声听觉 情感作用 表达能力
一、和声是“使几个音组合成和音,并使这样的一些和音形成连续的进行”①
和声感,是指对具有和声意义的乐音的协和程度、和声色彩、和声功能属性的感受能力和比较判断的能力。科普兰说:“和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②和声对于音乐作品的发展,对于加深和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声能使旋律获得极为多样的感情色调与色彩。和声是多声部音乐发展的产物,包括和弦与和声两个部分。各个声部在纵向的发展中形成和弦,声部在横向的发展中和弦的连接又构成和声。和声的纵横向进行使音乐具有立体型和逻辑性。所以我们在和声听觉训练中,单个和弦的理解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视它在和声功能序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各个和弦感情感特色的同时,也要注意整体和声进行中和弦的情感色彩。
和弦是由音程构成的,音程的表情性主要体现在协和与不协和。协和音程听起来悦耳,彼此融合;不协和音程听起来比较刺耳,彼此不融合。这种差异是人们听觉上的一种色彩差异。协和音程包括完全协和与不完全协和两种。完全协和音程有纯一度、纯八度(听起来几乎像一个音一样)、纯四度、纯五度(空旷的、呆板的协和),不完全协和有大小三度、大小六度(较圆满的协和)。不协和音程有大小二度、大小七度以及所有的增音程和减音程,游移不定的不协和如三全音。有研究表明“小二度代表心灵深处的男女之恋;小三度代表悲惨;大三度代表喜悦;增四度代表魔鬼力量;大七度代表强烈的渴望。”③
和弦是由音程构成,音程具有如此丰富的表情,和弦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和弦表情的不同除了它的协和圆满与否外,还在于它是否解决和其性质包括大、小、增、减等方面。协和的和弦意味着宽阔、宏伟和心理上的安定感。不协和和弦充满着紧张感和戏剧性。一般来说,大和弦明朗,小和弦柔和黯淡;增减和弦带给人紧张、生硬或者异域风情的感受。王玉澄教授根据和弦表情的不同,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非常形象生动的概括了不同和弦由听觉到视觉带来的心理效应④。
以上是单个的和弦的不同感情色彩概述,我们知道在一个调式中,由于音级地位的不同,每个和弦会相应的具有稳定性与不稳定性,那么就构成一种动静交织的运动,呈现出不同的和声形态,从而丰富调式的和声色彩。这种动静交织的变化根据人的心理机能的张弛变化来影响人们的听觉振动,它存在于人的潜在本能中。人的情感本能表现为听觉振动,从本质来讲,它不是和声逻辑思维的智力活动,而是和声变化的张弛不断推进人的心理变化的过程,造成一种紧张或松弛感。通过听觉来体验和声的音响,是和声在时间过程中张弛变化的运动与生命运动张弛变化的同构效应所产生的。⑤
我国的音乐思维习惯倾向于单线条的旋律音乐,西方的音乐思维则是多声部的和声音乐,西方音乐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调式音级的稳定性与倾向性归纳总结出了主—下属—属—主的和声进行模式,在这三个音级上构成的和弦包括了音节中的所有音,由稳定到不稳定又到稳定的较为完全的循环。在这种循环过程中,每个和弦都有它的张力,一定要解决到主和弦才能平静下来,在发展解决的过程中产生了和声的情感以及丰富的音响。
因此,在和声听觉训练中,不仅要学会单个的和弦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它的色彩感,还要学会掌握和声在调式中的功能属性。单个的和弦一旦纳入到调式中,就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对音乐表达的情感和形象起到塑造、烘托的作用,把握住这种情感,会对和声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和声听觉情感体验运用
我们知道每一个和弦都有它特殊的色彩,在听觉分析中,对单个和弦的色彩分析及运用比单纯听出和弦音高更具有实际意义。如果我们只是采用理论讲解和结构分析,让学生做大量的理论性练习和技术性构唱,辅以一些局部的作品片段让学生感受,学生就无法触及到和弦在音乐中表达的情感,也就不知道学习和声是干什么用的,在作品中的运用能力就会比较差,而且学习起来很枯燥毫无目标性。
以舒曼《勇敢的骑士》为例,我们可先从理论上引入:
正三和弦为调式内I、Ⅳ、V级和弦,代表主、下属、属三种功能。属一主(V一I)为正格进行,下属一属一主(Ⅳ一V一I)为完全进行,下属一主(Ⅳ一I)为变格进行。
接着教师弹奏曲例《勇敢的骑士》,引导学生听辨并分析乐句音级和和弦,稳定与不稳定性分布情况。
第二步学生阅读谱例再次聆听乐曲音响,记出和声功能连接。
第三步教师弹奏例1-2,学生跟唱。
三、结语
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音乐材料的听辨与学习,并结合一定的传统技术训练的内容,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掌握了和弦这一音乐要素,而且充分的体验与感受到和弦在实际音乐作品当中与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旋律等其它音乐要素的有机结合,以及它在实际音乐作品当中丰富的色彩以及在塑造作品形象、表现作品风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注释:
①[俄]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② 同上。
③夏威:《大学生音乐修养》,济南:黄河出版社,2003年。
④王玉澄:《视唱练耳应试训练方法与习题:练耳卷》,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⑤伍星:《浅谈乐感的理解与培养》,《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