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在教育部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指示下,学生一方面要减负,但在高考的重压下又要增效,于是2010年高效课堂之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由启东市江海中学首创的“15/20/10”课堂模式便在各小学,初中,高中绚烂地遍地开花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教学模式。“15/20/10”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地说是将一节课分成三个阶段,即15分钟、20分钟、10分钟,并且根据课型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自主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教学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15/20/10”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境界就是课堂上“全班每一个学生每分钟都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15/20/10”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词是“自主学习”,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自学、订正、交流、评价、总结、反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听来这样的高效课堂的确令人激动,每一个孩子如果真的都能够“紧张地自主学习”起来,那该是多少老师多少家长所期盼的啊!但也令人不由疑惑,这样的课堂模式真的能一刀切吗?真的能适合所有的科目使用吗?真的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适用吗?真的所有的学生都能采用这样的学习模式吗?我作为一个在高中一线上工作的语文教师,作为一个“15/20/10”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者提出了我的思考和困惑。
一、课堂模式建构的心理基础
想要让孩子“自主学习”并且是“每个孩子都紧张地学习”,我想那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积极要求上进的心”,即使没有那样的“心”也要有一颗“为高考而奋斗的心”,再不济也得有一颗“认真上课的心”。说实话,我所任教的学校是市里的三类学校,它所录取的学生在初中的成绩是属于中等偏下的,不管我是否愿意我都必须承认,这些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学习习惯方面都不出众,基础也比较薄弱。虽然我同孔子一样坚信有教无类,但我也无法否认个体差异。那群学生有的人平时的考试成绩平平,无望于本科,至于专科那就是无论什么学校都无所谓了;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上了高中就等于跨进了高校的大门,上大学是没问题的,关键是人民币。显然,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我们很难要求学生“认真地学习”进而“为高考而奋斗”,让“每个孩子都紧张地自主学习”的教育也就只能是一种理想,主观学习意愿都不强烈的人如何自觉地去“紧张”地“自主学习”呢?
二、课堂模式建构的学科特点
我们的语文学科说到底是人学,课堂中我们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其实更应该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也就是人情感的培养,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自学、订正、讨论、交流、评价、总结、反馈”,如此冷漠的课堂我实在想不出情感的交流在哪里?想不出如何去培养我们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于是乎当我问到“小悦悦该不该被抱起”的时候,有学生竟然用非常探究地方法告诉我:可以抱,也可以不抱……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使掌握再多的答题思路、技巧、步骤,他的成绩也只能是“0”。我们的课堂该教的似乎不是知识,而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如果我们的语文学科都不能担起这样的重任的话,还有谁可以?所以将语文学科狭隘地规定成15、20、10恐怕难以达到建构语文三维目标中第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如果从小学开始就无法很好地建立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的话,我更是为我们的民族担忧。所以我不免疑惑,15/20/10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该何去何从……
三、课堂模式建构的现实意义
都说现在的孩子读书太苦,我作为老师从来不反对这句话。中国足球都可以有“快乐足球”,难道中国的课堂就不能是“快乐的课堂”,难道轻轻松松地学、快快乐乐地学就不能创造出“高效课堂”来,就必须是“紧张”的才是高效的?
再说教无定法,这是自古以来的金科玉律,有的时候教师的个人魅力才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如何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厦门一中副校长张南峰说:“一堂好课的标准其实是没有的,学生喜欢一门课首先是从喜欢老师开始的。老师讲得有激情学生学得才能开心,学生学得高兴成绩才能好,如果学生上课就想睡觉,度日如年,不算好课。”我个人以为还是很有道理的。不同的老师、学生,用同一种模式一种上课的套路去规定上课的形式这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千篇一律的课堂一定就是好的吗?我们无比地推崇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那就是让孩子有个性地成长。在流水线上长成的孩子已经不少了,现在我们就应该鼓励发展孩子的个性。但是,假如连老师的个性课堂都不能接受,又谈什么个性教学,那又哪里能培养出个性而又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来呢?所以我不免担心15/20/10的教学模式的发展问题。
(责任编辑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