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洪泽湖水志的建立与使用

2014-08-20 03:06季祥猛
钟山风雨 2014年2期
关键词:洪泽湖水坝黄淮

季祥猛

水志是我国古代的水尺。《辞海》对水尺一词的解释是:“在江河湖泊或其他水体的指定地点测定水面高程的装置。”故而水尺最本质的内涵是水位测量的工具,是观读水位的设备。康熙六次南巡到淮安,目的主要是指导河臣治理黄淮运交织在一起的清口枢纽,取得很大的成效。而治理清口枢纽的重要技术是水文测量及研究分析应用。

黄淮运交织的清口枢纽治理的重要性与洪泽湖的形成

明朝南粮北调为朝廷经济命脉所系,国家主要的运输通道京杭大运河是维系统治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此时,虽黄淮运已在清口交织,因黄河在开封荆隆口溃决,冲击张秋运河,故当时治河的主要任务在于确保黄河以北运道的畅通。弘治六年(1493),朝廷令刘大夏治理黄河。刘大夏采取“北堵南分”方略,即堵塞北方决口,令全流经泗入淮。弘治后,黄河开始危害淮安清口。因黄河有多沙、善徙、善淤的特点,所以,等到潘季驯总理河道时,黄河泥沙堵塞清口运道的问题凸显出来。潘季驯一生四次出任总河之职,创“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理念,并致力践行。

为拦蓄淮水以刷黄河带来之泥沙,防止淤堵运道,潘季驯接筑培厚加固洪泽湖大堤,致使洪泽湖水面扩大。原来的洪泽湖区破釜塘、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小湖泊连成一片,从而形成洪泽大湖,也是一个巨型水库。

清时,沿袭潘季驯的治河方略,但因为明末战乱等因素的影响,黄淮运交织的清口淤堵严重,治理难度加大。到康熙十四五年时,清口附近的河底因淤积而与地面大体持平,导致黄淮运河不畅,连年决口,不仅给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的灾害,还使漕粮运输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康熙十分重视治河。他把三藩、河工与漕运作为朝中三件大事,书悬于宫中柱上。其中有两件与清口治理有关。康熙十五年,他派得力大臣靳辅任总河,以期黄淮运的治理不良局面快速扭转。

靳辅上任后,为更好地实现蓄清刷黄目的,依据黄河河底淤垫和黄河倒灌洪泽湖使洪泽湖底抬高的实际情况,首先采取的措施是进一步加高洪泽湖大堤。所以,洪泽湖大堤越筑越高,洪泽湖库区范围越来越大。康熙十九年(1680),黄淮并涨,泗州城沉没。当年洪水时的水域面积稍小于现在正常水域面积,现代洪泽湖的格局由此奠定。黄淮运交汇之清口为治理之重点、难点,而康熙时洪泽湖水志的设立,对于洪泽湖大堤坝工和清口枢纽的建设使用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高堰水志的设立与洪泽湖大堤水坝工程的建设与使用

据淮阴区赵集镇高堰村村民黄正东说,高堰自东汉广陵太守陈登筑堰以来,直到明清,一直有水基准。靳辅是康熙十五年就任总河的,十九年建高堰六减水坝,高堰村的水位观测点设立时间则应在康熙十九年之前。因为此次工程建设的水文依据就是高堰村观测点产生的。张卫东著的《洪泽湖水库的修建——十七世纪及其以前的洪泽湖水利》介绍:“靳辅造减水坝已经利用高堰水深作为基准”,“靳辅时洪泽湖水位是通过水面与旧石工顶的相对高差测定的”。该书还说明:“旧石工是潘季驯万历八年(1580)倡议修建的,高一丈,假定基础高程为8米,则顶高程11.2米。”旧石工在今淮安市淮阴区赵集镇高堰村。张鹏翮任总河时的洪泽湖测水点为高堰村洪泽湖大堤关帝庙前新石工。测量水位的方法与靳辅时相同,不同的是有了确定的地点。故有记载的高堰水志的设立还应从靳辅建六坝前算起。它的设立具有划时代意义。其测得的洪泽湖水位数据既关系到高家堰减水坝建设的规模,又关系到减水坝使用规则的制定,还关系到清口东西坝的建设与使用。

康熙年间靳辅治河时流量概念已经形成。陈潢的朋友包世臣在《中衢一勺》一书中记述靳辅助手陈潢有测水法:水流速则如急行人,日可行二百里;水流徐则如缓行人,日可行七八十里。即用“土方”法,以水纵横一丈、高一丈为一方,计此河能行水几方,然后受之,其余者皆以计宣泄之。靳辅在《治河方略·治纪上·量水减泄》中也说:“以测土之方法移而测水,务使所泄之水,适称所溢之水。”康熙曾对大臣说:“算数精密,即河道闸口流水亦可算昼夜所流分数。其法先量闸口宽狭,计一秒所留几何,积至一昼夜,则所留多寡可以数计矣。”据此可以说明,靳辅治水时,为了实现其旱不阻运、涝不伤堤的目的,可以按照流速、流量、水深等数据大概计算出洪泽湖大堤坝工过水量,再考虑与刷黄济运相符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六坝建设规划。

康熙十九年(1860),靳辅创建周桥、高良涧、武家墩、古沟东、古沟西等减水坝共六座。其宽度尺寸分别为14丈、10.2丈、10丈、48丈、34.5丈、53.5丈,共170.2丈。减水坝底坎高程控制,一律以高堰水深8尺5寸为度,最高水位相当于高堰水深1丈2尺,即设计溢流水深3尺5寸。这说明减水六坝建设已经利用高堰水深作为基准。而六坝建成后,其开启准则,是高堰测水点的额定水深8尺5寸为度。即,当高堰(洪泽湖)水深8.5尺以下,蓄水敌黄济运;涨至8.5尺以上时,可以放水。

靳辅任总河后,测量出了洪泽湖减下之水每秒为1000方,并估计盱眙、天长洪水流量为200方,做到了心中有数。于是在运河堤上建了每秒可以宣泄1200方水的减水坝,即所谓“量入为出”。这样一来,七年没再发生冲决事故。

当年的洪泽湖测水点就设于淮阴区高堰村洪泽湖石工大堤上,而现在高堰石工堤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遗产点。故康熙水志的研究对大运河申遗和文化旅游建设都有一定价值。

康熙高家堰水志

康熙二十六年(1687),靳辅与陈潢又提出把高堰每秒1000方水拦入黄河,再考虑这每秒1000方水占了黄河河槽,则黄河两岸再开可泄每秒1200方水的减水坝作为补偿,多每秒200方以备黄河加涨。这说明靳辅治水时,所设的测水点测得洪泽湖水位数据已经用于黄淮运治理工程。靳辅的后任张鹏翮治理洪泽湖—黄淮运枢纽时人称“萧规曹随”。

康熙三十九年(1700)张鹏翮任江南河道总督时改靳辅所建六减坝为三滚坝,并改变启用标准。其中,北中二坝的启放以新建石工出水3.7尺为准;南坝地势稍高,以3.2尺为准;天然二土坝在三石坝以南,外筑拦湖越坝,不轻易启放。如此,平漕之水蓄以济运,溢漕之水听其滚出塘漕河入白马湖。这一标准一直使用到乾隆年间高堰志桩的设立。傅泽洪《行水金鉴》卷70中说到高堰水志与高堰大堤上滚水坝的关系:“洪泽湖北滚坝一座,长七十丈,由身高六尺八寸,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十八日开放时,量高堰关帝庙前水深一丈零三寸,新石工高出水面三尺七寸,北滚坝外水深六尺九寸,由身过水一寸。每年水大开放验高堰关帝庙前新石工出水三尺七寸为则。”从这一记载可知,康熙四十五年,洪泽湖高家堰以石堤为水志,测量洪泽湖水位。并以高堰关帝庙前石工出水三尺七寸,作为开启北滚坝的定则。

高堰测水点所测湖水数据与清口枢纽东西坝的建设使用

清口在黄河夺淮之前为泗水入淮口。因泗水较清,故又称清泗口。清代为黄淮运交汇之区域。其范围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其核心区域在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清口未建束水坝前为一敞口,无所关束。若淮水高于黄水,则起“蓄清刷黄”的作用,黄水高于淮水,则倒灌清口,淤塞洪泽湖和运河,阻碍漕运。明代潘季驯修高家堰,堵王简张福诸口后,淮水始专出清口。虽然靳辅和张鹏翮在洪泽湖和黄淮运交汇之清口的治理方面很有成效,但高堰决口和清口黄水倒灌的问题还是不断出现,蓄清刷黄之愿远未实现。《光绪淮安府志》载:“三十五年黄、淮涨,高堰六坝圮,运口为陆。(康熙)三十七年建束水坝于风神庙前。”王英华《洪泽湖—清口水利枢纽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明清时期以淮安清口为中心的黄淮运治理》一书载:“为改变黄水动辄入湖的局面,总河董安国建清口东西坝,西坝长24丈,东坝长26丈,中留口门20余丈。‘西坝御黄,只需慎守;‘东坝束清,需要及时拆展,收束以调控清黄之势。即湖水涨发,相机拆展;湖水跌落,相机收束,通过雍高洪泽湖水位来抵御黄水,冲刷泥沙。”地方志书说到康熙三十五年高堰六坝已经被水毁坏,三十七年又遇大水,则东西坝的使用不可能用到六坝或三滚坝的过水数据。当然只能以高堰村石工堤测量数据作为拆展的依据。可见,通过高堰石工水志采集的洪泽湖水文数据是东西坝展拆的参考数据。不过东西坝展拆和收束的定则还没有制定出来,处于探索之中。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猜你喜欢
洪泽湖水坝黄淮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驻马店市黄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洪泽湖渔家
筑水坝
中期天气预报
世界上壮观的水坝(下)
洪泽湖野生河蚬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