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朋贤
摘要:
速写写生的功能众多,但对于我们最终目的却在于将其灵活运用到水墨创作中。进行水墨创作的实践经验指导我们首先需转换工具,如从钢笔、速写本到毛笔、宣纸、墨等就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速写中的一条线转换到水墨上的线,由于工具的不同,毛笔会出现分叉成两条线,或毛笔含水量大所画出的线也不是自己想要的;速写上的点线面到水墨上还是那样的点线面吗?
关键词:写生;实践;水墨
李可染画了大量的速写,线条凝练流畅,构图饱满;而用之于水墨,它又将传统的线造型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炉火纯青、传神写意的笔墨语言。黄胄的速写用笔泼辣果断,用于水墨表现对象形象栩栩如生,恰到好处等等,这说明了速写是可以很好的转换成水墨。速写与水墨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点、线、面,这三个因素联系紧密,不仅是造型的媒介,也是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为了更清楚的说明速写到水墨表现的转换,下面首先以水墨工具和点、线、面的特性展开进行论述。
一、点、线、面的理解与应用
对于“点、线、面”的研究,我是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践经验体会来阐述自己的一点感想。绘画构图从客观上讲也是点、线、面的问题。
(一)点
“点”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元素,由点生线,线生面,三位一体不可缺少。因此在具体创作中,如何运用点,也是表现一幅山水画是否精到的重要因素。潘天寿指出:“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点的大小、干湿、浓淡、疏密,各有妙处,所表达的内容、意趣各不同”。[1]所以,要想更好的从速写上的点转换到水墨上的点,首先就要明白“点”处在不同的环境就代表了不同的形象,具有不同的含义。首先,“点”运用到创作中既表示空间概念又表示不同的物象;如果要表现远距离的树,也可以用点来表示,这说明了点具有空间概念;点在山石上是肌理,结构;点在树上是枝叶,苔藓;点在空中是鸥雁,点在湖面则是船只等。其次,点可以丰富画面,充实内容。最后,点,要精心安排。现代画家潘天寿,其所画山石上的点往往是数着的,以点的精确著称。在山水画创作中,点是依附于线来表现的,所谓积点成线,画面上连续的点,构成了线,线又组成了形体本身。
(二)线
“线” 由点生,是点的延伸。叶浅予先生说:“速写是线条的艺术,对于线条技巧的锻炼,画速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2]速写中的线到水墨中的线转换主要表现在:其一,有形的线。结构线,是有形的线。转到山水画创作中,线是整个山水画中的骨架而体现出绘画功力和精髓的主要部分,仍以线造型为创作之根本。其二,无形的线。“无形的线”,是贯穿整个画面的内在结构线,它不是实在的线条,而是通过表现对象的构图处理、结构安排造成一条无形的线,使画的各部分有规律的联系起来为整体服务。其三,山水画创作中线条的质量决定着整个画面的质量可是线条的运用,所以运用笔墨时,线的粗细、轻重、迟速、干湿、浓淡、润燥、刚柔、虚实的表现常随着用笔力量、行笔速度、用水用墨的把握不同就会产生不能控制和预知的种种形态,所以,在转换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笔墨的丰富变化。
(三) 面
“面”,是点、线的综合表现。绘画中的面,是画家对形体的理解、概括、归纳的结果,是把繁密的点、线进行有机的简化,将点扩大成面。面即画面上的团块关系,它影响着画面的整体性、统一性。速写到水墨,其一,面,在水墨里表现的丰富性,如墨色的变化,淡墨、干墨等都可以统一在一个面;表现语言的丰富性等决定了速写能否成功向水墨转换。其二,面的形状不同会引起不同的视觉感受,方形的面平稳规矩,歪歪扭扭的面活跃,上大下小的面不稳定,上小下大的面博大尊严。面就是画中的大局,大局一定,画面便固定下来。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说:“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3]“毛”是点,“貌”是面,一丈之外画者虽注意到局部,却失去对整体的把握。此观点说明作画,首先要从大的块面着眼,然后才去考虑局部,他反对只顾局部而失其全貌的做法。
二、 剖析速写写生到水墨转换的内涵
从速写转换到水墨不仅要通过工具和画面的构成因素——点、线、面的转换,还需要从认识上转换(内涵)。速写写生是创作的前期准备,这就要求速写到水墨的转换要求,其一整体把控画面;从实际出发我们的创作往往是大幅,考虑到尺寸,从16开的速写本上转换成水墨创作需要整体把控画面,包括空间的处理,小图放大势必显得“空”,这就需要发挥速写写生时所记录的感受,把这个感受放大,丰富其画面;其二要从客观参照到主观能动(具象到意象);是将自然山川转换成笔墨语言,这里的笔墨语言不是前人的笔墨,而是对自然形象观察思考后生发的笔墨,是具体、特殊、生动的笔墨,是将自然景物为基础,撷取其精华,按照写生者的审美理想创造出的山水画。所以,将自然山水的客观物象同画家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产生山水画的“意象”,从而写出心中之意,自然之象,这个阶段的写生不再是自然景物机械描写的反应,而是写生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产物,是写生者主观情思和精神世界的寄托和象征。中国画就重在精神美,“迁想妙得”,但这些精神又是通过具体的“骨相”表现,即事物的本质。所以,从速写转换到水墨不仅需要技巧的转换还需认识的转换。
总之,我们的创作要长期的速写作铺垫,虽然现在有许多高科技的图片记录手段,但速写的这种手工性是高科技的机器所无法代替的。从自然到艺术,李可染认为:“写生,首先必须忠实于对象,当画家进行到百分之七、八十,笔下活起来了,画的本身往往提出要求,这时就要按照画面的需要加以补充,不在以对象做主了”。[4]这说明速写到水墨的转换要从客观参照到主观能动的转换。创作形象不是单凭眼睛来完成的,必须通过头脑去进行创作思维。
【参考文献】
[1]徐建融.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2]谢春彦.叶浅予谈速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