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化学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因此,教师应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向学生渗透绿色意识,使他们享受幸福健康的生活.
一、合理膳食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和生活现实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膳食,同时学校食堂的膳食安排结合学生的成长阶段进行科学搭配.
第一,人体所需要的六种营养成分: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要合理搭配.利用学科特点教育青少年学生应该合理的摄入各种营养成分,不能挑食和偏食.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营养金字塔合理安排一日三餐.
第二,人体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各种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能满足机体生长的需要.如果缺少其中的某些元素,将会影响健康,甚至引发多种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人体摄入的某些元素失衡,所以在教学中要渗透人体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节约和科学生活是不矛盾的.生活健康医生指出,一日三餐的客观规律是“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晚饭尽可能早一些吃,不能太晚.在生活中少吃油炸食品、腌腊食品和烧烤等,这些食物对人体是有害的,尽量少吃或不吃,对绿色蔬菜尽量不破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生吃的尽能不炒,更不能吃霉变的食物.把提高生活质量和科学膳食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二、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中用到的药品和试剂会产生许多有毒物质,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意外伤害.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化学药品以及实验的安全使用.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将安全要求和实验操作要求讲述清楚,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学生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是没有危险的,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精神.学生可能觉得老师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或多或少有些夸张,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实验事故的视频资料,以及一些化学实验事故的新闻资料,让学生眼见为实,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当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要惊慌,要沉着冷静,利用周边的环境进行自救.如学生遭遇重大火情时,要有拔打“119”火警电话的安全意识,当学生被困在火灾时,要采取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三楼以下的情况可以用床单结成绳从窗口逃离;进行简单的自救,掌握简单的求生技巧.
三、环保意识
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今天,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环境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有些地方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未来.环保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化学课堂、实验、课外活动等,渗透环保知识、法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真正使环境保护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进而起到“教育一代人,影响三代人”的作用.
四、节约意识
“俭以养德” .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时期,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节约意识.
首先,教师要在化学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中要求学生节约使用化学药品,能够用微型实验的尽量用微型实验来说明问题.因为实验本身产生许多废物,有些甚至有剧毒、有腐蚀性.排放的物质,要对环境的污染小或不污染环境.
其次,要节约用水.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26%,预计到2025年,全球可能有30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节水意识,爱惜每一滴水,提倡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开发水资源.工厂排放的污水要处理后才能排放,人们的生活污水不能任意排放.
第三,要渗透节约用纸张,节约使用天然气,节约用电,生活勤俭,让节俭之风吹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能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技能,逐步树立热爱科学、爱护环境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厉行节约,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