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军+张岐欣+李海瑛
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不言而喻;作为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城市,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功能也备受瞩目。
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中小非公企业的不断集聚,不但一些原有的城市中心商圈焕发出勃勃生机,新生的区域商圈也呈现异军突起之势。而随着商圈内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隐身党员”“口袋党员”的问题日益显现,人们发现,原有条块分割的党建模式已成为制约商圈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瓶颈”。如何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兴业态创新党建模式,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体更好更快发展,已成为商圈党建面临的核心问题。
最近,记者走访了哈尔滨市商圈党建的“中心试点区”。
始建于1898年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其别具一格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形成了哈尔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央大街的党建工作却面临新的挑战。
“这里有1000多家商贸企业,从业党员已由十年前的二三百人迅速增长到六百多人。但是,这些商家党组织、党员却分属斯大林街道党工委、尚志街道党工委、通江街道党工委、经纬街道党工委管辖。就党建工作来讲,四个街道的目标、方法、标准都不尽相同,工作成效也参差不齐,一些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实际上处于失管状态。”道里区非公党工委书记张猛是一位有着九年基层党建工作经验的“老党建”,他感慨道,原有行政格局下的党建工作已经难以满足中央大街商圈的发展形势。
与中央大街类似,自2008年起在松花江畔兴起的新兴城市商圈——道里区爱建商圈,也面临着类似难题。“商家聚集,‘口袋党员‘隐身党员迅速增多。原属街道办受人力、物力所限,无暇分身来管理这样庞大的非公企业党员群体。”爱建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世义如是说。
俯瞰哈尔滨市,秋林商圈、顾乡商圈、群力商圈、哈西商圈等一大批城市中心商贸聚集区正在崛起;放眼全省,每个中小城市甚至一些规模较大的城镇也都有一个或多个商圈正在孕育、成长、壮大。显然,中央大街商圈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也正在或即将在这些商圈快速复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圈党委的成立就是一个趋势。”记者从哈尔滨市委组织部了解到,自2008年起,针对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商贸商务功能明显提升、商圈增多后商圈内从业或居住党员增多的实际,哈尔滨市委组织部确立了“建设大商圈、构筑大党建”的调研课题。
这一课题在设计之初,就紧紧围绕商圈经济的发展目标,打破区域分割及行政管理的各自为政,整合社会资源和党建工作要素,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领导方式从封闭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向指导、协调、服务的方式转变,组织方式从过去的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方向转变,活动方式从过去依靠党组织自身力量向更多地调动和依靠商圈各类资源的方向转变”,进而形成行业联合、区域整合的党建新模式。
“非公企业党员数量的增多,并不代表其作用就一定到位。近些年,城市商圈聚集后虽然党员数量激增,但是商圈内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依然存在被‘边缘化的困境。”哈尔滨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冯德宇对记者说,在近年来的基层党建工作中,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最难做。
“以商圈党建为例,商圈中的非公企业涉及餐饮、服务、贸易、家居、旅游、金融等多种行业,可谓五行八作。这些非公企业通常规模小、层次低、数量大,党员不仅分布量小(如有的企业只有一两名党员,有的根本没有党员),而且流动性大,导致党组织的稳定性很差。比如说,某餐饮企业的老板是党员,大厨师和一名服务员也是党员,三名党员成立了一个党支部。如果有一天,那名是党员的服务员辞职了,党支部要不要撤销?如果有一天,是党员的厨师也辞职了,就剩老板这一名党员,又该如何开展党组织工作?”冯德宇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非公企业中,由于党员的频繁流动造成的党组织“今年建、明年撤”的现象很普遍,不但给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带来许多困扰,也给相关街道党工委、区委乃至市委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非公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各类活动都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来考量。因此,一些企业主特别是一些非党员业主往往对开展党建工作有顾虑,担心党组织开展活动会占用时间、人力、财力,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增加成本支出;而且担心党组织为企业劳资合同、薪酬待遇等问题同业主争权。”冯德宇介绍。
此外,与机关、国有企业不同,非公企业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指导关系,即党务工作者的职务是由非公企业而不是上级党组织决定的;党务工作者的工资报酬也是由非公企业发放,而不是来自上级党组织的党费或政府的财政经费。
由此可见,在非公企业中,党组织无论地位还是作用,都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对于整个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体系而言,非公企业党组织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在困境面前,唯一的现实选择就是推动基层党组织的自身转型,在新的条件下调整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以新机制、新思维、新体系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和发展。
2010年4月,依托道里区爱建商会90家会员单位,全省首家地区商圈党委——爱建商会党委成立。商会党委成立后,制定了《爱建商圈党建工作方案》,提出以党建为统领,打造和谐商圈、活力商圈、财富商圈的工作目标,并以“双培双推”为载体,开展“党员责任区”“争当诚信党员、诚信党组织”等活动,得到723家商圈企业的党员、业主、员工的拥护和支持。
2011年5月,中央大街管理处党工委依托2008年成立的中央大街商会,成立了商会党委。商会党委接受中央大街党工委的领导,负责商会内各会员企业的党建工作。商会中,五家骨干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不足三名党员的非公企业,其党员全部纳入商会党委管理;没有党员的非公企业,由党工委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
随后,南岗区秋林、道外区玛克威、香坊区和平等商家较为集中的区域也相继建立了商圈党组织,直属于各区区委。
在哈尔滨,商圈党建如雨后春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